7月19日清晨6点40分,汕头人的手机屏幕突然亮了——台风蓝色预警变成黄色,紧接着市三防指挥部的短信进来:防风IV级应急响应升成III级。
窗外的风已经开始裹着湿气拍窗户,比昨天急了些。
潮阳海门莲花峰的海岸线早在18日晚6点就封了,景区门口的铁栅栏上挂着红色警示牌,底下堆着刚运来的沙袋。
海洋执法大队的人穿着雨衣在码头转,每艘渔船的锚绳都要检查三遍,“去年台风天有船走锚,撞坏了三台装卸机,今年得把绳子拧得比钢筋还紧”,带队的老张蹲在船头,手指顺着锚链摸,指甲缝里全是泥。
妈屿岛的游客中心19日中午1点锁了门,保安老李搬了张椅子坐在门口,手里拿着喇叭:“别来了,景区关了,海边风大,容易吹走伞。”昨天还挤着卖冷饮的摊位,今天只剩几个空箱子,摊主阿娟把没卖完的冰淇淋装进保温箱,“本来想趁周末赚点钱,现在只能带回家给孩子吃”,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风把她的围裙吹得鼓起来。
南澳岛的防风响应比市区早,早上7点30分就升到III级。
所有渔船都回了港,渔排上的养殖户凌晨3点就开始搬东西,把网箱绑在固定桩上,“鱼要是被浪打走,半年的辛苦就没了”,养殖户阿强站在渔排上,手里拿着绳子,海水溅得他满脸都是。
青澳湾的滨海浴场上午10点拉了警戒线,救生员小王坐在遮阳棚下,盯着空无一人的沙滩,“昨天还有人来游泳,今天连个脚印都没有”。
汕头海事局的消息来得更快,19日上午10点15分,12条客渡运航线全部停航,19艘客渡船都进了港。
海缆铺设船、采砂船、施工船也都停了,风电平台上的工人全部撤离,“海上的风比陆地大三级,要是被吹到海里,根本没法救”,海事局的工作人员小李说,他们凌晨就开始打电话通知船主,直到确认最后一艘船进港才松了口气。
原定于19日、20日在潮人码头举办的文旅时尚周也停了,“潮人茶宴”的摊位刚摆了一半,摊主们又开始拆帐篷。
卖潮绣的阿姐把绣品装进箱子,“本来想借这个机会推广潮绣,现在只能等下次了”,她抬头看了看天,乌云像块黑布盖在头顶,风把她的绣品吹得飘起来。
南澳大桥的管理处盯着风速仪,屏幕上的数字一直在跳。
根据规定,9级风禁止大巴上桥,10级风就得封桥。
“昨天还有游客问能不能去南澳,我跟他们说,要是风来了,桥封了,就得在岛上住两天”,大桥管理处的小张说,他们已经在官网发布了管制通知,提醒游客提前安排行程。
台风“韦帕”19日凌晨5点的位置在汕头东南530公里的南海东北部,中心风力10级,正以每小时15到20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移动。
气象部门说,它可能会在20日以台风级或强台风级在粤西至珠三角沿海登陆,汕头接下来三天会有暴雨,局部大暴雨,陆地风力7到9级,阵风10到11级,海面风力8到10级,阵风11到12级。
汕头的防御工作像一台上了发条的机器,每一步都踩在风的前面。
景区封了,航线停了,工地歇了,渔船回了,所有人都在等台风过去。
“不是怕台风,是怕有人没躲好”,市三防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昨晚熬了通宵,盯着台风路径图,“只要人安全,什么都能补回来”。
风越来越大,吹得路边的树摇晃起来。
汕头人关紧了窗户,把阳台的花盆搬进来,冰箱里囤了足够的菜。
有人在朋友圈发:“台风天,在家煮火锅,比出去吃安全。”还有人发:“希望台风别太凶,不然明天得请假。”
窗外的雨开始下了,打在玻璃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汕头的夜晚,比往常安静了些,只有风的声音,还有远处传来的防汛警报声。
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做好准备,台风再凶,也能扛过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