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九龙峰旅游区上围村
作者 昇夫 字数 1379
那天,离开西枝江北岸的梌圩村后,要去南岸的凤岗村。位于南桥头的上围村原不在计划内,既然到了跟前,顺路去看看,不想有意外的发现。
上围村和对岸的梌圩村一样,原属增光镇,现属九龙峰旅游区。意外发现有两处:一座无底庙——“大白楼”,一座“进士第”。
增光上围村“大白楼”
首先看见的便是村口的大白楼无底庙,就建在进老村的道路上,庙底下正常通行。二层的小平台则悬建在路外边的池塘上。
近年所见的无底庙也有多处,一般建在村围门阁楼之上,譬如惠东稔山罗冈围门楼、汝湖仁英围门楼、皇思扬大兴门门楼。又如与上围村相邻的下围村,有个“长庚门”,其门楼上也有一座无底庙,供的是谭公。
上围大白楼虽不是建在门楼上,但可以看到,它与后面的一座建筑是连在一起的。由此推测,大白楼原先可能是建在此建筑的门楼上。其二,大白楼供奉的不是关公也不是谭公,而是大白公。
上去一看,有一“大白楼”匾,落款显示“1993年冬重建”。据事后了解,大白楼原来果然是建在后面建筑的阁楼上,因1979年洪水致阁楼塌坏,为便于祭拜,重建时才将它修在现在的位置。
庙内两侧墙上挂有一副对联:号酒仙名诗伯清流超濁世豪情逸兴采宗帮,诸外务俱通才文字腾戈矛直刺吐番安祖国。
供奉的大白公端座其上,一手拿书本,一手握毛笔。座联:靴跨力士高凌汉,眼识汾阳再造唐。
这分明说的是李白。李白,字太白,那么,叫太白楼才是啊,为什么叫大白楼呢?据说,客家话“大”和“太”同音。因读音相同,而写成大白楼。似乎没有这个必要,新建时也不存在误写。写成“大白楼”的缘因,不得而知。
据墙上刻记了解,上围村每年正月十五有举行大白公鸾游活动,以祭拜保佑平安健康。
另一侧看
由大白庙下的村路进去,有一座进士第。
大门贴有一幅对联:邺侯世泽,柱史家声。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李泌,曾封邺侯;下联指的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据此判断,该进士第属是李氏。
正门头上有一“进士”木匾,落款小字多密,大致说的是领任官衔等内容,有待进一步了解。下款可读出“道光二十年庚子岁…李可琳立”信息。可知该进士第是李可琳的祖居。是否由李可琳建造?不详。
李可琳这个名字耳熟,之前在写金带街陈氏祖居文中有提到:陈氏祖居秘藏有一副惠州进士李可琳题的木刻对联:“藏书壁得秦前本,种树槎浮海上枝”。落款“辉珊李可琳”。
正门进去看了一下屋内。出来,左边门也有一匾,上刻“贡元”,落款:“道光二十年庚子岁”、“炳文贡生立”。炳文又是何人?与李可琳是什么关系?
由内外看出,建筑整体对称,正面开三门。中门为大门,开三间(五间),三进。边门进去是巷道,宽近二米,皆铺条石,逐进抬高。巷道两边是左右横屋,后面还有一排屋。这样,建筑整体形如大半个“回”字。左边“角楼”完好,右边塌坏。据了解,右边角楼上半年还没有塌。老建筑如老人,委实经不起岁月的风雨。该建筑是惠东县文保单位,可是,原来的文保牌也不见了。
百度云:李可琳,号辉珊(与上文李可琳遗留的对联落款相符),赐同进士出身。清朝广东惠州府归善县三多祝上围村(今惠东县多祝镇上围村)人。清道光三十年庚戌科(1850)三甲廿一名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加员外郎衔。其在职期间勤政爱民,体恤当地的老百姓,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死于安逸,死后被当地人民所纪念。
再来看上围大白楼供奉李白,就不难理解了。李白以诗仙才华名世,除了同是李姓外,显然也因仰慕其才华,有偏指文运仕途之意,与李可琳或有某种关联,说明上围李氏对教育的重视。
大白楼全貌
大白楼
大白公
大白楼前遗留的一块(檐板)木雕
进士第概貌
进士第大门
“进士”匾
左边边门
“贡元”木匾
天井一角
进士第巷道
拍于上围村
李氏宗祠
下围村长庚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