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沉浸式旅游”“反向旅游”等概念深受追捧,其背后反映出当下青年群体的消费观念的转变。即不再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存需求,而是转为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体验,满足精神文化需要。消费观念日趋成熟增强旅游选择的理性。而“反向旅游”等观念使青年群体获得了远离人潮的轻松自在,极大贴近这一群体“和而不同”的生活理念,引发了广大青年群体的关注和共鸣。近期央视频上线的《来都来了》立足当下青年人“去模版化”的旅行观念,从海量旅行攻略的缝隙中,发现容易被忽视的旅行乐趣,为当下的旅行,提供几种更有想象力的方法论,探寻旅行的文化意义。
《来都来了》通过对云南腾冲、云南保山、内蒙古准格尔、福建大田、四川南充、湖北鄂州六个目的地的“反向旅行”实操示例,给出了六个不同情景的解决之道,完成了一次对“旅行为何”的探索。
这种“反向旅行”的内容探索,将旅行者的感知体验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发展深度融合,从游客这一视角出发,触摸旅游目的地的肌理,寻找属于旅行者自己的风景,用镜头记录旅行的松弛与诗意。
不难看出,节目内容展现出了节目组对当下旅行者精神文化需求的深刻洞察和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深刻理解。通过纪录片镜头展现出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同时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与时代风貌,不仅扩大了县域旅游市场的影响力,也从文化体验角度出发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注入了更多内涵与可能。一方面是《来都来了》节目组试图在“变”之中寻找“不变”。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着重将“小城故事”以慢生活、深体验的方式表现出来。“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与“原生朴素”的民风民俗在受众心中形成对比,更深刻的将旅行审美的差异性、生活方式的差异性呈现给受众,极大增强了对受众的吸引,引发共鸣。例如,在《来都来了》第三站“保山行”中,主持人谢颖颖与作家韩松落走进当地生活之中,不避讳保山常被游客当作中转站的“孤独”属性,将旅行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保山看似喧嚣的市井中发现了如永恒般缓慢变化的生活——生意不再,银发“嬢嬢”依然守着自己的老茶馆,如同守着旧时光;偶然走进当地的小院,金秋的树枝上硕果累累,小院里的大家庭已经四世同堂;漫步公园,加入多民族老年合唱团,歌声里有他们的青春与信仰......在一系列日常体验中,嘉宾感受到了保山“地老天荒”一般的“圆满”,也给受众传递安住和远行、安定与发展的辩证思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