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冬,我按照导航第一次来到目的地大仙庙时,并没有看到庙址,周围则是一片像是被遗弃的荒地,到处是起伏不平的土坡和枯萎的野草,当我往西看时,不远处有一个被覆盖着像是平房一样的建筑,走过去一看,才知道这就是大仙庙。可是这座近在咫尺的古迹,却无法看到它的真容,也很难靠近,原因在于这座古庙四周早已经被一块块厚重的铁板所围护,不仅把它的真容所遮掩,想进去也“没门”。这是它的第一层防线,第二层防线就是它的周围布满了枯萎带刺的野草,而且都在半米多高,想靠近除非硬闯,但估计也会弄个“遍体鳞伤”。我沿着四周行走观察了一圈,发现这座古庙建立在一个北高南低的半坡上,而由于坡度的原因,有两块铁板衔接处底部,出现了一个不小的缝隙,我沿着一条很窄的小路来到这里,尝试沿着缝隙钻进去但没能成功,后来换了姿势终于顺利通过。在里边观察时我发现这座古庙根本找不到所谓庙宇的样子,反而像是一所民居,只是早已炊烟已停,无人居住,这里便再也无人问津,经历了上百年岁月侵蚀后现如今已是断瓦残垣,破败不堪,仿佛一位风烛残年,无人照顾的老人被遗弃于此。只是拱门上刻的“有仙则名”这四个清晰的大字无声诉说着曾发生在这里的过往…..

2019年冬是我第一来到大仙庙,当时站在西侧不远处高台上拍摄

庙址外侧有一说明

庙址西南角

进入后拍摄到一处破落民房

残破墙体

庙门内侧

土石混筑

后侧墙体
2020年夏,我第二次来到大仙庙址,发现这里和之前有了很大不同,主要是在于这里新树立了一座崭新文物保护石碑,并且在外侧新换了白色铁皮门作为围护,能里边听到了有施工的声音,我走进透过一处缝隙看到,原来里边已经开始对大仙庙进行修缮改造了,我当时的内心有些激动,因为之前总是提到文物保护,看来这次真的是落实到了实处。

东河区大仙庙为包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外侧被铁皮保护









内侧石窑


2021年夏,我第三次来到大仙庙遗址,这次我看到的较之前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通过观察也大概了解了这座庙址以前的样貌。



有仙则名,光绪丁亥年(1887年)
大仙庙以包头城土城墙垣作后墙建造,坐北朝南,殿堂以石块砌筑,风格类似妙法禅寺石头殿。光绪六年(1880年),驻包头大同总兵张树屏(建侯)目睹其前任总兵马升所修城墙后说:“(包头)二百年来未有城郭,后虽筑有土城,高不蔽人,号马而已”,已不适应“后山不靖”之防务需求。张树屏剿匪劳累生疾,遂将修城重任交与林成兴,筑西北隅城墙时,“且筑且圮,如是者再三。群情疑骇,莫省所由”。镇之父老言:此处原有土龛奉大仙,筑城而龛废,若能恢复,当能顺利筑城。林成兴承诺建大仙祠,不日筑城工竣。大仙庙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营建,光绪十三年(1887年)告竣,庙门石匾上有林成兴题字:有仙则名。

修复后的字纸会馆

字纸会馆


修复中的忠义祠堂




大仙庙位于现在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新区二区以西的大仙庙梁,坐北朝南,地势北高南低,清道光二年(1882)开始初建,光绪十三年(1887年)大同总兵林成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并在庙门石匾上题字“有仙则名”。正殿三间,东西住房各两间,石料取自大青山,大仙庙的庙堂由石块筑成,风格与妙法寺石头殿相似,建造工匠可能与建造石头殿者是同一个地方的人。解放初大仙庙无宗教活动,废弃后改作民房。
大仙庙名称最初由来,应该和旧社会兴盛的封建迷信活动有关,当时的社会处于黑暗时期,军阀混战,天灾人祸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贫苦不堪,外加当时多数贫苦人群愚昧无知,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只好听天由命,迷信大仙来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而在当时大仙庙一带的巫婆神汉很是活跃,不断以装神弄鬼,鬼哭狼嚎等方式来招引贫民来此信服仰仗它们。清末大同总兵马升在驻防包头期间,在修筑城墙的过程中破坏了这里的“风水”,也就是上述碑文中所提到的“土龛”,导致这一处城墙一直处于坍塌后反复修复的过程之中。其实马升最早在修筑包头城墙时(1870—1873),所造工程并不是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或许是因为当时工程时间短,原料供应存在问题,导致所筑城墙高度不够足,规格不高。此后真正的老包头城墙其实是在后世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修缮下,城墙在才具有一定规模的。马升之后,在包头驻防的另一位清军总镇张树屏在当时大仙庙内专门建有忠义祠,并立石碑,刻有“树”军、“练”军(所谓的树军是张树屏所带领的部队,练军则是林成兴的所带领的部队。)阵亡或者积劳成疾病故的英烈将士之爵秩姓名,“吊忠魂而兴慕”,专门供奉清代阵亡将士。由于清军张树屏与总兵林成兴先后在镇守包头时,注重文化教育,成立了“惜字纸会”,同样在大仙庙东侧建禅房三间,内供奉文昌、仓颉,以此为字纸会馆。
我行走到大仙庙北墙停留注视,这是当年包头老城的唯一留存下的一段墙体了,其它的古城墙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旧城改造过程中被拆除。现在东河区人民公园的西南方向上凉亭下的假山,正是当年拆除城墙后用墙土堆积而成的。

唯一留存下的一段包头老城墙







包头市东河区人民公园西南侧凉亭下的假山是用老城墙墙土堆积起来的

2023年春,当我来文物修缮文物修缮后的大仙庙址内,看到一通石碑以为该石碑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所立的创建大仙庙附忠义祠字纸会馆暨戏楼碑,后请教包头本土西口文化专家冯源老师得知这通石碑名为惜字会馆碑,石碑碑额阳面刻“文教诞敷”四字,意为让文化教育遍布天下之意。
文教延敷碑
“每一次都没有白来!”这是我前前后后来这座庙址的感言,是的,当看到这座老包头留存至今的古迹能得到重视,以实际行动的方式去大力修缮,真实还原它最初的模样,其实是对文物保护做出最大的贡献和幸事了,但文物修复要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所以要等到它真正被修复完毕还要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这种等待是肯定值得的,我们相信终有一天,大仙庙会“重见天日”,让更多的人们去看到它,了解它,保护它,让包头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本该属于它的独特光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