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始以前,
最初的那些春天,
阳光洒在杨树上,
风吹来闪银光。
街道平静而温暖,
钟走得好慢,
那是我还不识人生之味的年代。
很欣赏朴树《清白之年》里这几句开头的词。它总让我想起八十年代,我的童年时光的那些美好而温暖的往事。它尤其契合那年暑假到柳州游玩时,这个离我的家乡最近的城市带给我的最初和最贴切的感触——平静而温暖。

从前的柳江桥,第一次走过时,我们往柳江中投了一枚硬币
那个时候,柳州这个城市的色调,还是灰色而单调、质朴无华的,跟如今的光鲜洋气大相径庭。一排排灰色的低层楼房和瓦房,一条条或深或浅的小巷,每天都涌进涌出好多行色匆匆的人们;好久才来一趟的公共汽车,和穿梭不停的自行车人流,总是让绿树成荫的小马路看起来显得开阔异常。了无生趣的城市外表下,却藏着物质匮乏年代普通人家的朴质坚韧和乐观向上,藏着他们的温暖和平和。
那一年夏天,站站都停的绿皮火车,把我带到了柳州。与农村家乡不一样的城市,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城市生活羡慕不已。柳州的亲戚们向我们推荐的柳州好玩的地方,就是这几个:都乐岩、大龙潭、柳侯公园和鱼峰山。都乐岩和大龙潭都太远,于是柳侯公园和鱼峰山就成为我们在柳州短短几天行程里最值得期待的游览地了。

柳侯公园南门牌楼,旧时样貌不变,但1984年拓宽文惠路的,它的位置往北挪了九米
那时候的柳侯公园,虽然里面有着纪念柳宗元的历史遗迹,保存有柳州深厚的历史文化根脉,但我们孩童哪懂这个。公园里亭台楼阁、池桥花树、假山游船也一应俱全,风景优美自然不在话下,自然也会把我们这些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唬得一愣一愣的,啧啧称奇。但是,真正让我们兴奋的,却是公园里的动物园。
躺在玻璃后面睡觉的硕大的蟒蛇,焦躁不安不停在转圈走动的狮子,有着艳丽羽毛据说会学人说话却怎么也不肯开口的鹦鹉,懒洋洋地躺在那里用很高冷的眼神瞟视着游客的老虎……还有很多很多的让人匪夷所思的新奇动物,不断地刺激着我们那可怜的眼界。但我们最喜欢看的,还是猴山。站在高高的圆形栏杆外,俯看着里面那个几米高的假山,假山上好多只大大小小的猴子,或在抢夺游客扔进去的食物,或在假山上钻来爬去,或三三两两在互相挠痒捉虱子,每一只猴子都像是一个卖力的演员,十分逗趣。我想,每个八十年代到过柳侯公园游玩的小孩,应该都会像我一样对这个猴山印象深刻吧——几十年后的今天,那个场景还顽强地刻印在我的记忆里。今天你到柳侯公园,虽然动物园已经搬走了,但据说那个给猴子攀爬的假山还在,还矗立在原来的地方。只是周围的样貌已经大变,已经找不回当初的感觉了。

当年的猴山还在,只是周围已经大变样了
柳江南岸的鱼峰山,则是老柳州一个著名的景点。不过,对于我这种从小爬山惯了的农村小孩来说,鱼峰山这种小巧玲珑的小孤峰,竟然没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只记得台阶山路很陡峭,盘旋而上,在山顶上可以看到整个柳州老城区的大概样貌。还有,在山下的小潭边,大人们教我们唱,“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一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

当年在鱼峰山上望见的柳州
相比鱼峰山,山下那条鱼峰路,给我留下的印象则更为深刻。那天,从鱼峰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鱼峰路。我的印象中,八十年代初的柳州,最热闹繁华的地方,应该就是鱼峰路了吧。那熙熙攘攘的场景,只有我们乡下过年前那几天赶集的日子才能和它相比了。父亲带着我们在这里逛了一圈,买了几个金属饭碗,一部收音机。至于其它的消费,比如说吃了一顿什么好吃的,买了什么玩具,应该是没有的,反正我没有什么印象。有了那部收音机,什么都不重要了。随后的那几年,那部两个巴掌那么大的收音机,成为我们家最重要的信息和娱乐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每周一歌》、《小喇叭开始开始广播了》等节目,伴随着我们度过了那个贫穷而又温暖的童年。至于那几个金属饭碗,也为我们家省了不少钱,从此不用再担心吃饭时碗摔地上了。

九十年代的鱼峰路,路的尽头,就是鱼峰山
在我的印象中,鱼峰路一直热闹了好多年。九十年代我参加工作时,第一块手表,也是在鱼峰路花50元钱买的。而它的拐角处,柳江边上的驾鹤路,当年也是热闹非凡。从柳江桥头一直到驾鹤山,长长的地摊,人山人海,让我怀疑整个柳州的人,是不是都涌来这里摆摊和买东西了。我好几件衣服,都是在这里的地摊淘来的。只可惜,如今经过改造后的鱼峰路,虽然表面上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了,但那质朴的市井气息却没有了。走在光鲜的街道上,恍如隔世一般,我再也没有了早年那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那种故旧、嘈杂、活色生香、土味十足的温暖和踏实的感觉。

当年的柳州驾鹤路
是的,我们童年时所记得的柳州,已不剩下多少故旧的痕迹了。北站路上的望火楼,柳江上的老柳江桥,柳侯公园南大门的门楼,应该是为数不多的保留到现在旧时建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总觉得时间过得好快,我们的城市也变化得好快。

九十年代鱼峰路北口的人行天桥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怀念那个“钟走得好慢”的年代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