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灯闪闪千帆岸,秧歌翩翩百里欢。在刚刚过去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两天,烟台黄渤海新区第33届的“渔灯节”精彩上演。今年“渔灯节”的主会场设在了大季家街道的山后初家村(亦称“初旺”)。本期“走遍黄渤海”栏目就带大家前去当地打卡。
地理看点:八角湾的最西端
在黄渤海新区众多村居社区当中,就地理区位而言,山后初家村可谓相对特殊的一个。因为,这里处在了八角湾的最西端。
对于黄渤海新区市民来说,“八角湾”这个名称再熟悉不过。但若问及其具体范围,不少朋友可能都难以说出精确答案。根据公开资料的标注,所谓“八角湾”,即东起芝罘岛、西至龙洞咀、南到海岸线之间的这片海域。而最西端的“龙洞咀”,就是山后初家村的一处“自然实体”。
“咀”,是地名中的常用字,多指代相对周边呈现突出部的地形,“龙洞咀”即海边一片突出且带有孔洞的天然石崖。海岸线经过此处时,受到突出部的影响,形成一个明显的“拐弯”,就此勾勒出了八角湾最西端的轮廓。
龙洞咀不仅有着特殊的地理意义,并且也是一处极佳的观景地点。晴天站在石崖上方四处眺望,向东可望见芝罘岛身影,向南能辨识磁山雄姿,向西是连绵山丘,向北则是浩渺大海。近处,点点船帆和片片红瓦就在脚下;远处,黄渤海新区这座现代化滨海新城的崭新面貌,也可尽收眼底。
根据地名资料记载,大约在明代时,一支初姓人迁到了“龙洞咀”旁这片依山傍海的区域,建村定居,以始迁者的姓名将此处称作“初旺”,后又称作“山后初家”。再后来,赵、刘、丛等其他姓氏相继迁入,山后初家村的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人口过千户的滨海大村。
文化看点:渔灯节特色鲜明
靠海吃海。地处八角湾畔的山后初家村,在历史上很早就重视开展“渔业”。而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当地也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渔家文化,成为村庄的一大看点。
这种特色鲜明的渔家文化,在刚刚举办的“渔灯节”上体现得尤为直观。
所谓“渔灯节”,其实就是正月十五‘灯文化’在八角湾沿海渔村的一种特殊体现,只不过‘渔灯节’的举办时间要提前一两天——有的村庄是在正月十四,而山后初家村则约定俗成在正月十三。
渔灯节的表现内容主要由送灯、祭祀、欢庆等环节组成,当中融合了渔家美食、民俗演出、民间手工艺等元素,可谓八角湾渔家文化的一次集中巡礼。正因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渔灯节在2008年也获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概而言之,在丰富的表现形式之外,渔灯节主要体现了三大精神内涵。其一,即对大自然(海洋)的崇敬;其二,是对美好生活(丰产丰收)的期盼;其三,则彰显了渔家人豪爽与热情的性格(渔灯节期间待客十分丰盛)。
如果实地体验一次渔灯节的话,相信您对上述三种精神内涵就会有深刻感受。
美食看点:渔家饭原汁原味
美食,其实可以算在广义的文化范畴之内。但山后初家村的渔家饭实在是很有看点,此次我们便单独将之列出介绍。
食材好,饭才好。饭菜的美味程度,首先取决于食材的新鲜程度。在此方面,紧靠大海、建有渔港、船舶众多的山后初家村有着天然优势。尤其是开海期间,时不时会有渔船满载回港,新鲜的鱼虾蟹贝随即就为当地人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即便只是简单烹饪,那种原汁原味的新鲜感,也会令人大呼过瘾。
食材新鲜,是渔家饭的普遍优点。而山后初家村的特色之处还在于烹饪技巧。据了解,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再加上村庄规模较大,山后初家村内部在老辈就形成了相当完善的“技术分工”,造船修船、铁匠木匠、砌墙盖房等技术活,均可实现本地供给。在这其中,也包括了“烹饪”这门技术。
听村民介绍,以往当地办喜事通常是在本村设流水席,广宴亲朋好友,同时还会有秧歌助兴。而设流水席就需要请厨艺好的人前来掌勺。久而久之,山后初家村逐渐培养出一批烹饪达人,在他们的带动下,当地的厨艺也得到较好地传承和改进。每当有客人登门时,热情的山后初家村村民便会大显身手,让来者一饱口福。
在山后初家村的众多美食当中,“鲅鱼丸子”就是很值得推荐的一道菜肴。新鲜的鲅鱼肉,按照当地世代摸索出的方法烹饪出来,那种好味道,绝对会深深触动你的味蕾。
责编:王鸿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