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唐骏垚 胡金 通讯员 徐颖 谭琴
位于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近年来,文旅的“泼天富贵”城城传递。其成功背后,既得益于第一时间抓住风口,也离不开文旅融合开创的各种新玩法。
余杭是浙江经济第一区,也是文旅资源大区,拥有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2000多年的运河文化以及1000多年的径山文化,等等。
当下文旅市场的版图中,余杭文旅热度十足。仅今年春节期间,余杭重点景区景点就接待游客近140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1亿元。
面对文旅市场持续火热的发展预期,余杭如何做好“文化+旅游”?
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图景
描绘新景
当2025年的第一缕晨曦洒向莫角山遗址,同济大学学生丁琬韫手持“莫角听风”明信片,在五千年的文明坐标上定格新年光影。
今年元旦,良渚文化大走廊迎来一批特殊的访客。来自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百余名师生组成研学团,在这里开启了一场跨时空的文明对话。
这场“最古老”与“正青春”的邂逅,始于一场创新试验。
借鉴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发展模式,余杭将“廊道式发展模式”运用在文化建设领域,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
这条大走廊,以良渚文化为核心,东西向串起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文化等,有机串联文化、生态、产业、城市、乡村等元素,塑造了多个文化IP。众多璀璨“明珠”,在此熠熠生辉。
如何让一颗颗廊上“明珠”更加闪耀?
余杭将旧址变新景,不仅推出包括莫角听风、良博映玉、禅茶一径等在内的“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图景”,对大走廊上深厚历史底蕴与丰富自然景观进行集中展示,还连续在上海等地举办推介会,把游客“请进来”,让文化“走出去”。
一番游览后,书本上的良渚文化从抽象变为具体。参加研学团的上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老师孙涛说:“期待这场活动能激发学生在专业上的设计灵感,在未来实际运用上更多结合良渚元素,一起让良渚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旧址变新景的故事,远不止发生在“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图景”。
良渚街道施昕更纪念馆通过实物展示、文字图片以及场景重现等多元化表现手段,生动再现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先生“从古镇少年到西博历练,从良渚试掘到奔波护稿,从投笔从戎到必有回响”的一生。
瓶窑老街针对历史遗迹与文物保护,力求最大程度地保留文化的本土特色。在整治更新了电影院、老茧站、新华书店等建筑遗存后,老底子的记忆焕发新生,街区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前不久,余杭还发布了2025年文旅促消费政策及活动计划,涵盖了景区优惠、消费券发放、交通补贴等举措,旨在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走进余杭。
一季度,余杭国有收费景区实行首道门票免费,包括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瑶山遗址公园、老虎岭遗址公园、径山花海等。
敞开怀抱,余杭热情欢迎八方来客。
径山茶宴
两个创新
近年来,旅游市场供需两旺,各地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层出不穷,纷纷亮出“大招”吸引游客,“卷”出了实打实的流量。
文化和旅游部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14.8%和17.1%。
随着文旅消费持续升温,余杭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突围?
依托技术和业态“两个创新”,余杭深入挖掘和提炼文旅资源,促进文化和旅游优势互补,逐渐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先看技术创新。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游客只需打开手机AR小程序,沿300米的“朝圣之路”前行,便能穿越时空:良渚先民制陶、建造宫殿的场景跃然眼前。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负责人表示,从2020年国内首推AR导览眼镜,到如今AR小程序等多元场景,目的就是通过数智化技术,为良渚文化表达提供新的维度,使文化体验更加生动化与多元化,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赋能。
如今,用现代科技手段焕新良渚文化的实例越来越多。主打古老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融合的良渚5000+艺创园,2.4万平方米的园内汇集了多元艺术形式和潮流生活方式,成了游客打卡、周围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再看业态创新。
以径山文化为例,余杭做好径山茶历史文化的正本清源,对径山茶宴的服饰、器物、茶点、流程等进行全方位深入研究,努力擦亮活态传承的径山文化“金名片”。
径山镇宴茶·径山筑内,周颖正手持茶筅,向游客展示宋代点茶技艺。身为“茶二代”的她,不仅为年轻人开设了围炉煮茶、制茶等体验,还推出以径山茶入菜的“茶餐”。高峰时期,一天有200多名顾客预约,一年能接待2万余名客人。
越来越多像周颖一样的年轻人,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以更具创新力的想法传播茶文化,推动主题民宿、特色庄园以及剧本杀、研学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仅径山镇一地,就开发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事研学游等主题游线10余条,吸纳60多家茶企、民宿、农家乐加入其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育文娱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省、市也相继提出发展“文化+旅游”。对余杭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余杭正把握新机遇,用好用足政策的“及时雨”,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百丈镇溪口村
共富增量
沿着杭长高速一路向西北,就到了百丈镇溪口村。过去,这里一直以毛竹出圈。而如今,“村博旅”成了村里的新名片,每逢周末便游客如织。
小小的村子,在1公里的范围内陆续开出10家乡村博物馆,有力推动乡村旅游和文创产业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百丈镇党委委员赵志博说:“像传梭博物馆的竹编、加油鸭等手工文创产品制作,能让村民每月增收一两千元。”
溪口村的转变,是余杭以“文化+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缩影。
自2021年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来,余杭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变文旅流量为共富增量,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尤其是包括百丈镇在内的余杭西部山区乡镇,表现格外亮眼——
径山镇纵深推进径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品质全域旅游目的地。依托非遗等文化和生态资源,举办了中国茶圣活动、宋韵风筝活动、径山培福等活动,全年吸引游客超过600万人次。
黄湖镇打造艺术乡建引领地,通过生态修复吸引融设计图书馆、自然学校等项目落地,逐渐形成“传统手工艺+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的融合模式。仅去年艺术生活季期间,这个山野小镇就接待游客超过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高达650余万元。
鸬鸟镇推出“我在鸬鸟有棵梨树”的认养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合作模式,该活动能够通过城乡联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每年7月的蜜梨生活节,更是能吸引超过30万人次的游客,带动上千名农户增收致富。
为了更好地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串联起来,余杭还在全省率先建设“四好农村路”,将沿线山水人文、民居民宿、田园果园等串珠成链。
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大径山美丽公路精品环线,全长19.134公里。
游客行驶在漕雅线上,可以进入大径山国家森林公园,经过径山景区、遇见鸬鸟等热门景区,体验茶文化、尝农家菜、采摘果蔬等。
近3年来,“文化+旅游”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有了新变化。数据显示,余杭“三大差距”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倍差从1.58下降到1.50。
接下来,余杭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余杭有周末”文旅品牌标杆项目,助力径山、黄湖、鸬鸟、百丈等余杭西部四镇文旅产业升级,扎实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工程,解锁“文化+旅游”的更多可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