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去逛了老家最近爆火的景区祥云湾。
这个新景区据说平时免费,节假日有演出之类的活动时才收门票。门票39.9元,一行四个大人三个孩子,只买了四张票,但检票员没有过多计较,让我们进去了,只嘱咐注意孩子安全。
人流量很大,一派热闹景象。人非常多,总担心孩子走丢,也就无法认真去逛。
去年的暮春时节,景区尚未营业,同学涛涛骑着小电动车载我去逛过一次,大致的情形心里还是清楚的。投资人欧阳老总,就住在景区一角,在里面跟他喝过两次酒,也听过他的一些讲述。但建成开门营业接客后,这还是第一次去。
以上五图均摄于2024年春
这个景区能顺利开起来,很不容易,近两年见证了其中部分的政商博弈。
在我看来,老家发展这样的项目总比接纳发达地区淘汰或转移的化工企业要好,自然乐见其成。博弈过程中,曾试图说和双方,政府服务好,营造好的营商环境,祥云湾是一个商业项目,毕竟不是公益和慈善,充分理解资本和商业行为。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里,资本也可以更理性一些,遏制自己过分的欲望与冲动,而且毕竟是在自己的老家。
双方都不是一般人,我这种闲人的声音不知道他们听进去了几分。
过去县城里行驶的车辆牌照多数都是鄂K开头,前日在县城尤其是景区附近看到了大量的外地牌照车辆,还看到了旅游大巴,足见景区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当时就在想,如果要写新闻,可以去采访一下交警部门,让从未在本县见过如此多外地车的交警们介绍一下数据、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肯定还会有一些外地车、外地游客的故事可讲。
虽然这一次没有认真逛,但用买票的行动表示了一下支持,替老家的文旅有起色而高兴。
老家云梦,属于文旅基础差、旅游资源很薄弱的地方。当年得知县里要发展文旅时曾有过担心,文旅资源少的地方硬上文旅项目是风险极大的,外地不少前车之鉴。正因为有过这样的担心,如今看到老家的文旅能发展到现在的地步,既惊又喜。
眼下不错,但不得不考虑后期接不接得住、留不留得下这波流量的问题。
两年前,淄博烧烤火的时候曾受邀去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淄博“大烤”:流量欲望与克制的双重焦虑》,在几个平台发布后都是10万+。这算是我离开媒体后唯一一次去新闻现场实地走访写作并公开发表出来的东西。虽然没有了职务身份,受到很多限制,但还是尽量把地方政府想要流量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抓住并留住流量的焦虑呈现出来了。
前几日,曾执掌山东法制报多年的万晋兄来访。上次见面,正是因我去淄博探访淄博烧烤。回忆起两年前的火爆,不免感叹淄博烧烤今年已经很少被人提起了。
老家祥云湾的景,基本都是从异地移到云梦去的,只有游客脚下的土地是本土的,如何持续吸引更多人去消费,是一个十分考验资本运作能力和政府服务水准的事情。
嘈杂的仿古街道,如何能让游客停下来,吃一点、买一点再住上一晚甚至数晚?
最受考验的,当属服务业。县里好一点的酒店很有限,回去住了两晚维也纳国际酒店,第二天因为安排同学两口子住宿,想增加一间房,前台说没房了,只有一间行政套房。后来等我去前台准备要下这间行政套房时,工作人员说被人订了,只有一个总统套房了。同学一听总统套房,很有兴趣,想体验一下,我就要了。
办了入住手续带着大家到702房间一看,就是普通套房。
退房后上网查了一下,该酒店过去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总统套房这种房型,只有行政套房。虽然套房一晚房费只有625,但酒店工作人员有意把行政套房说成总统套房,还是让人有种被忽悠了的感觉。
当一大波流量从天而降时,如何冷静地诚实经营以图长远发展,恐怕是老家那些从未遇到过这么大流量的服务业面临巨大的利益诱惑时必须经受的考验。
文旅体验项目要尽可能多样化,不能单纯依赖某一个或几个人工打造的项目。此外,很多文旅资源丰富的地方,景点留不住人,就是因为配套服务跟不上,或者因为接待能力和接待资源有限就过分抬高服务业的价格,口碑很快就被搞坏了。
老家的美食很多,也有早酒文化,鱼面全国闻名,也是孝感米酒的一个重要产区,县博物馆也因为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与众不同,这些都是能吸引外地人的本地资源,让异地移植来的景吸引游客,让本地的美食特产、特色的地方人文历史文化留住游客,实现好吃好玩好住,没有太多文旅资源的文旅小县的文旅才可能有“钱途”。
那天买完票准备进景区时,突然看到景区的老总和县里分管文旅的副县长在入口前的马路上迎接一辆印着“公务用车”的商务车,保安见状立即驱赶门口卖气球的老人。车上下来一行人,其中一名男士拦了一下驱赶老人的保安,“不要这样”。
没认出其人是谁,但留下了好感。
2025年4月7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