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库
2025年05月17日 07:31 北京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网红博物馆、网红文物在多地涌现,出现“为一座馆赴一座城”的旅行热潮。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49.19万人次,较2024年“五一”假期参观人数增加了879.87万,同比增长17%,创历史新高。
明天(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我们来看看这些“爆款”博物馆的流量密码究竟是什么?
编辑 | 谢芳
本文综合自新华社客户端。
1
洛阳古墓博物馆
“冷门”变“爆款”
一个“小众”古墓专题博物馆,坐了多年“冷板凳”后,突然从“冷门”变成“爆款”——2024年参观人数攀升至205万,并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许多游客一下火车、飞机拖着行李箱便直奔而来。
《论语》云:“不知生,焉知死。”洛阳古墓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座集帝陵、古代墓葬及其附属文物、古代石刻和壁画为一体的大型专题类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地下6米的展陈空间,给人视觉产生强大冲击,最大限度复原展示了两汉至宋金时期的25座古墓葬。这些墓葬既是珍贵的历史藏品,也是观众可步入其中的展室。在这里,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墓葬结构、砖雕壁画,感受千年前的丧葬理念、审美风格与社会风貌。
图为洛阳古墓博物馆展出的一座北宋壁画墓。图 | 洛阳古墓博物馆
博物馆命运的转折始于2023年。2020年至2022年间,洛阳古墓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闭馆提升改造。其间,催促开馆的网友多次将其推上中国博物馆热搜榜。
重新开馆后,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和体验感大幅提升,成为年轻观众热衷打卡的文化地标。博物馆在让文物“活”起来方面下足了功夫,35岁以下观众占比近七成。
沉浸式游览项目“古墓探宝 妙游地宫”结合壁画复原、拓印临摹等体验,让观众以互动方式走进历史;实景剧本杀《古墓探秘》,通过小剧场演绎与演员互动,将历史故事鲜活呈现;“余韵朤朤——古墓乐舞复活记”音乐会,由真人复刻墓葬中的乐舞元素,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艺术享受。
洛阳古墓博物馆副馆长张建文表示,洛阳古墓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上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对墓葬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去神秘化表达。
基本展陈《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不拘泥于传统考古学“三段式”叙述(墓葬形制-随葬品-结语),而是将构成墓葬的各种元素以文化视角呈现。
其中,第一展厅《此岸彼岸——古代墓葬文化展》以河洛地区为主线,向观众打开一扇古代墓葬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大门。第二展厅《河洛遗冢——洛阳典型墓葬陈列》则让观众直面墓葬本体,了解墓葬形制,感受砖雕、壁画之美。尤其原址展示的北魏孝文帝景陵,打破了人们对帝陵神秘莫测的固有想象。
洛阳古墓博物馆内的北魏宣武帝景陵的地宫内部。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整个展陈逻辑由宏观到微观、从文献到实物,逐步展开,使古墓葬成为解读古代社会制度、信仰习俗与艺术美学的重要窗口。
其次,在参观氛围的营造上,博物馆力求构建沉浸式体验,让观众“走进”历史。墓葬展区的展板介绍简练、克制,四条通道采用夯土质感的壁面设计,使人仿佛置身墓道,观众还可亲手触摸墓室的墙壁、砖石,感受千年时光沉淀下的历史。
通过这样的空间塑造,观众得以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慢下来,静心体悟古人对生死的思考,甚至与千年前的生命轨迹产生共鸣。
2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碎片”里的陶瓷传奇
它这是一座神奇的博物馆:运营不到4年便声名鹊起,预约火爆,排长队参观是常态。
年轻人是其主力“推荐官”。他们惊叹于建筑的设计之美——线条简约、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巨型建筑集群。红砖砌成的窑洞造型背映蓝天联排矗立,仿佛时空隧道,带人穿越千年,遥想这片土地曾上演的窑火盛况。随手一拍,都是高级感十足的几何大片。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位于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2021年5月面向公众试运营。2024年遗址公园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御窑博物馆是主要打卡点。博物馆80%以上游客来自其他省份,还有不少来自国外。
御窑博物馆馆长翁彦俊介绍,博物馆的设计创意源于传统柴窑的外观,建材使用了90万块老窑砖,整体建筑与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浑然一体,成为景德镇著名网红打卡地。2017年在法国戛纳举行的未来建筑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文化建筑”奖。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外景。图 | 新华社记者 魏海 摄
此外,馆内外智能化灯光照明系统,可自动适应昼夜光照变化,便于开展夜游项目;展陈内容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充分植入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周边陶阳里历史街区的元素,打造了无边界博物馆。
除了外观,这个博物馆尤为特别的是,藏品都为陶瓷残缺品或者修复件。这些“不完美”的文物,深刻记录着景德镇“千年瓷都”窑火不息的传奇,保存了许多被历史尘埃遮蔽的文明细节。
翁彦俊介绍,“碎”是御窑文物的关键词。近800件(套)展品,多出土于数百年前的“皇家瓷厂”明清御窑厂。传世的瓷器是文明,埋藏在地下的碎瓷片也是。博物馆就是要把这些曾经沉睡在地下的文明展示出来。
碎瓷片蕴含丰富信息,而且相比传世品更利于开展科学技术检测,对了解古代制瓷工艺、原料和配方有关键性作用。比如,在这里可以看到拍卖出天价的明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的半成品,直观地了解它们被督陶官下令打碎的原因是什么。
网红文物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当年没成功“进宫”,埋了几百年,被拼接、还原出来,成为镇馆之宝、吉祥物。年轻人看到这件文物,非常喜爱。除了造型萌之外,还有一种代入感:就好比人一样,你可能很有才华,不过现在还没成功,在等待一个机会,能够获得第二次开局。
左图为素三彩鸭形香熏 明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右图为相关文创。图 |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公众号
现在,古陶瓷修复技术能不能做到天衣无缝?
翁彦俊表示,他们依托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专业修复团队,扩编于2019年。外表的天衣无缝,从技术层面是可实现的,但这不是文保修复的追求。他们的目的是在保护文物和过程可逆的前提下,让文物兼具美感和真实性,让观众既能够看到在完整器物上往往看不到的工艺特征,又看到历史的痕迹。
翁彦俊向记者展示修复好的古陶瓷。新华社记者 魏海 摄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当下比较“厉害”的技术,还有正在建设的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这个项目于2022年启动,与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院所机构共建。以先进仪器和数字技术为笔,绘制出中国首份古陶瓷样本基因图谱。目前已收录3000套、1.2万件标本的近百万条基因数据。
这些按年代和品类建立的景德镇古陶瓷基因标本,将化身为探索历史的钥匙,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陶瓷文明研究提供极具生命力的源泉。
3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
“直抵历史现场”
这是一座建在考古遗址上的专题博物馆,凭借独特的位置优势与沉浸式参观体验,开馆不到两年便成为游客的“宝藏打卡地”。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位于山西太原市迎泽区,建立在1400年前的北齐历史遗存之上,以“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北齐徐显秀墓为核心内容,观众可透过玻璃直观墓葬原貌。
“地上千载变化无常,地下一世繁华依旧。”如果在春日黄昏踏入这片建筑群,人们瞬间会被粗犷的类夯土肌理与流线型钢结构碰撞出的“废土美学”击中。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外景。图 |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
博物馆的展陈采取“传统”与“科技”、“遗址”与“专题”相融合的复调叙事,以三大展厅为纽带,巧妙串联起徐显秀墓、娄叡墓、九原岗墓、水泉梁墓等4座山西北齐高规格墓葬壁画。漫步其中,北齐的社会万象与艺术成就历历在目。
其中,徐显秀墓室内北壁的《宴饮图》最受游客青睐。
《宴饮图》尽显北齐高超的绘画水准。画家运用铁线勾勒和晕染技法,线条疏密得当,展示了北齐“简易标美”的疏体风格。这幅壁画宛如一面镜子,生动地反映出北齐时期的社会风貌、宴飨文化与民族融合。
2024年10月29日,观众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此外,博物馆借助数字技术,赋予了《宴饮图》新的活力。游客站在墓葬封土堆旁,戴上VR眼镜,就能“走进”壁画,沉浸式体验徐显秀夫妇身着华服举杯宴饮、乐伎奏响激昂胡乐的场景。
《宴饮图》还被搬上互动投影墙,游客拨动琵琶弦,便可与乐伎共奏一曲,还可以通过操作电子屏幕答题,触发图中乐手演奏笛子,极大地增强了观展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游客拥有“人在画中游”的奇妙体验。
徐显秀墓室内《宴饮图》。图 |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表示,参观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仿佛赴一场“线条的盛宴”。
北齐壁画的线条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其中铁线描是最为突出的一种。这种线条如铁丝般刚劲有力、均匀流畅,使得画面中的人物、马匹等形象轮廓清晰,富有质感。
如徐显秀墓仪卫出行图中,人物的服饰、马匹的毛发等都是通过细腻而刚劲的铁线描来表现,不仅展现出物体的形态,更赋予它们庄重、沉稳的气质。
画家陈丹青曾评价:北齐所代表的中国壁画是空前绝后的,完全可以与埃及、罗马的壁画在同一个艺术水准上,是中国线条美学的最高境界。
九原岗墓壁画。图 |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
众所周知,壁画的保存和修复难度很大。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采用“原址保护+高比例实物展”的模式。这既是对墓葬类文化遗产展示的突破,也对文物保护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博物馆秉持“环境控制下的科学监测和保护,在稳定的条件下减少对文物的干预,达到最小干预乃至不干预”的理念,形成自己的博物馆监管保护体系。
4
长沙简牍博物馆
冷门不冷、绝学有继
约18年前,它作为国内首座以简牍为专题的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彼时,简牍还被视为“冷门绝学”,参观者寥寥。
简牍,纸张发明前中国古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细长形为“简”,宽、厚者为“牍”。内容包括官方文书、私人信件、书籍抄件等。经由专家的发掘和保护,人们透过简牍所记载的赋税、户籍、法律、屯田、书信等信息,能够“看见”真实而丰盈的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迄今共出土简牍超过30万枚。其中长沙累计出土简牍数量占全国出土简牍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出土简牍最多的城市。
时光流转,2024年,长沙简牍博物馆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橱窗里,一枚枚经过精心清洗、脱色、脱水等修复和保护流程的简牍,向观众娓娓讲述西汉、东汉、三国等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三国孙吴] 户籍竹简。图 | 长沙简牍博物馆
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马代忠介绍,馆内主要藏品为1996年在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走马楼发现的三国孙吴纪年简牍、1997年五一广场九如斋出土的东汉简牍、2003年走马楼出土的西汉简牍,以及西汉长沙国王后“渔阳”墓出土的简牍、金玉器、木漆器等文物。馆藏简牍总数超10万件,一级文物达1236件。
其中,走马楼发现的三国吴简数量达十余万枚,是我国历年出土简牍数量最多的,其中已知的有字简为7万余枚。这些沉睡千年的文字以长沙郡临湘县(今长沙)的政府文书为主,许多是不被正史记载的,如当时户籍管理、赋税缴纳、司法案件、市场交易、百姓生活等众多内容,属于“百科全书”式的呈现。
观众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与青铜器、金银器等文物相比,简牍的外观普通、内容晦涩,对于普通观众吸引力不足。如何让更多人愿意走近简牍?
马代忠表示,简牍不同于其他文物,它需要借助出色的叙事手法,以故事性、情节化呈现内容,才能让观众更好接受。
近年来,长沙简牍博物馆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如研发AR社教绘本《吴简的世界》,让简牍以数字化方式触达受众;推出各类社教活动,邀请大家体验制作简牍、担任讲解员;推出“书简游长沙”文博主题游,以Citywalk的方式串联起长沙五一广场等简牍出土地……
前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不仅透过展柜看见简牍的模样,也能与古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产生共情,为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萌生自豪感。
5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
让文化传承有年轻的“心跳”
一座深藏于皖南小城的县级博物馆,却吸引了大量参观者,2024年游客接待量突破80万人次,文创销售额达300万元。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位于安徽歙县徽州古城中心,千年徽韵汇聚于此。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把打开徽州文化历史之门的钥匙。
元代科举石刻镌刻着寒门学子的青云志,明代王妃金饰折射出宫廷工艺的璀璨……超3万件馆藏文物中,64件(套)为国家一级文物。
徽州历史博物馆馆长王卫东介绍,在县级博物馆中,他们拥有较为丰富的馆藏资源,近年来以“精品文物群”为核心抓手,对蓝釉爵杯、元代科举石刻这类重点特色文物进行“一物一策”的开发。
馆藏文物“初登第,得意回”石刻其一。图 |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
在具体的展陈设计上,博物馆打破了方方正正的布局,以“行进式观展”重构展陈设计逻辑,将“天下徽州、遥忆徽州、寻根徽州、秋兴徽州、梦里徽州”等五大主题展厅通过回环式动线串联。
游客穿行在徽州民居、祠堂、书院等复刻场景中,蓝釉爵杯陈列在静谧的时空窖藏,元代石刻融入徽派雕刻长廊……这种“移步换景”的设计,配合声光电技术,让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穿越千年徽州历史的亲历者。
王卫东认为,当文物走出展柜,与当代生活发生化学反应,文化传承便有了年轻的心跳。
在徽州历史长河中流淌着无数故事和传奇,博物馆根据徽州历史上许国等著名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精心策划编写了不同主题的夜游剧本,创新打造“博物馆奇妙游”系列活动,将传统经典与馆藏文物相结合,通过现代演绎活化再现,还特别邀请古典音乐、传统舞蹈等专业演出人员,与游客扮演的角色共同完成情景演出。
游客在参与“博物馆奇妙游”活动。图 |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
比如围绕“初登第,得意回”石刻,结合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科举传统,通过真人演绎方式重现古代文人高中进士庆祝游街的盛景。游客可身穿汉服参与科举答题互动,答对者还能获得“进士及第”文创礼包。
目前,“博物馆奇妙游”系列活动已连续举办两年,成为歙县文旅的重要IP之一,在旅游旺季该活动日均接待游客超4000人次,年轻游客占比超六成。
未来如何延续“出圈”势头?
王卫东表示,博物馆的IP化不仅依赖于它所展现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人们与博物馆建立情感连接、激发情感共鸣,让游客从参观者转变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搭建了徽文化“活态传承”平台,推出徽墨描金、鱼灯制作等体验工坊,在节假日定期上演非遗鱼灯、洪琴草龙表演;在博物馆内设置了专门的多媒体展示区,通过AR、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将徽州故事生动呈现给游客;定期邀请歙县徽文化研究专家、高校学者等为游客深度解读徽文化。未来,将深化“博物馆+”模式,构建全域联动的文旅生态,形成“博物馆-古城-乡村”三级叙事网。
一方面深入挖掘传承活化馆藏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擦亮徽文化标识,打好文创牌;另一方面以博物馆“夜游热”反向赋能古城文旅,与同样“出圈”的徽州府衙实景剧《徽州府有喜》以及汪满田鱼灯、瞻淇鱼灯古村游等IP联动,在徽州古城全域内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吸引游客走进来、留下来,进一步打开地方文旅消费新增长点。
“小而专”的价值阐释、“小而美”的展陈设计、“小而活”的跨界联动。如今,这座县级博物馆,正以创新基因激活历史文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