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鄠邑区钟楼 米浩/摄
2025年端午假期临近,旅游市场即将迎来新一轮热潮。携程发布的端午假期出游趋势预测报告显示,民俗体验游搜索热度同比增长50%。当下,相比传统的热门景区“打卡”,越来越多游客更注重旅行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小众旅游”趋势愈发明显。在陕西,以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县域小众景点成为“新宠”,为渴望逃离人潮、追求宁静的游客提供了新选择。
据携程平台数据显示,陕西小众目的地和新兴线路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超80%,其中,19—34岁年轻群体占比超60%,成为这场“逃离人从众”的主力军。他们推崇“不赶路、不打卡”的旅行方式,带动“反向旅游”“小城度假”等“小众旅游”模式成为文旅市场新引擎。
“小众旅游”兴起:
年轻人开始拒绝“赶场式”打卡
没有网红景点的拥挤,没有凌晨抢票的焦虑,25 岁的教师白女士的“五一”游选择在一座小城悠闲地度过。“闲逛的时候偶然在一间小店买了条连衣裙,回家后每次穿上它,都会想起那天的阳光和咖啡香。”她的这句话,恰好道出了当下年轻人偏爱“小众旅游”的原因。
“旅行就是换个城市‘躺平’。”白女士笑着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避开人潮汹涌的热门景区,转向冷门小城或小众目的地,他们更注重松弛感、性价比和个性化的体验。对于白女士来说,旅行不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疲惫循环,而是像当地人一样散步、逛市集、喝咖啡的慢生活。这种需求直接影响了消费趋势——今年“五一”期间,汉中石门栈道、安康瀛湖、商洛金丝峡等景区的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 20%、15%和13.82%,自驾游客占比均超过60%,定制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0%。傥骆古道探秘、湖岛休闲等深度体验项目,正逐渐取代传统景点,成为衡量旅行价值的新标尺。
数据显示,年轻人的旅行决策越来越倾向于即兴出行,尤其是自驾游。2025年,90后、00后自驾游增长最为明显,20—34岁游客的增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中25—40岁的年轻家庭占比超40%,人们更偏爱“自然生态+文化体验”相结合的路线。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能仅仅始于社交平台上的一条短视频,但这种“即兴”并不影响深度探索。律师刘女士表示,今年“五一”假期,她放弃了网红古镇,选择探访当地的革命抗战遗址。“商业街区千篇一律,而有历史故事的地方更值得停留。”她发现,只有放慢脚步,才能真正感受一个地方的独特魅力。这种“在舒适体验上做加法,在打卡项目上做减法”的“小众旅游”,通常具有未经雕琢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历史,满足游客对个性化体验的追求。
这种强调舒适体验的旅行方式,不仅在年轻人中掀起热潮,也在55—60岁的“新银发”群体中显著增长,这类家庭游客的小众目的地酒店预订量增幅达43%,他们更倾向于与子女一起徒步、亲近自然。“全家躺平”正在取代“景点集邮”,成为假期出行的新趋势。
回归旅游本质:
小城如何用“特色IP”赢得口碑
当“小众旅游”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这种新兴旅行方式已不仅是一种出行方式的改变,更折射出当代人旅游观念的转变。小红书平台上,“小众旅游”话题下的讨论持续升温,相关笔记已突破239万条。
专注于陕西“小众旅游”的博主“西米鹿”对此深有感触:“现在的游客更渴望真实的生活体验,而非千篇一律的商业化景点。”在他的镜头下,陕西每座城市都焕发着独特的魅力,宝鸡、泾阳、渭南、三原、岐山、潼关、富平、蒲城、勉县、兴平、洋县、铜川、澄城、大荔、合阳、韩城等这些他走过的地方,每一处都藏着未被过度开发的原生态风情。他告诉记者:“发掘这些城市背后的故事,才是最令人沉醉的旅行体验。”
“西米鹿”认为,“小众旅游”代表着现代人对慢生活的向往,既能避开热门景区的人山人海,又能省去复杂的行程规划。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让更多人发现这些城市的独特价值,同时也为年轻人返乡创业提供新思路。
紫阳拾光缆车 博主Devil供图
同样热衷“小众旅游”的博主Devil,今年“五一”自驾前往素有“贡茶之乡”“汉江画廊”“民歌之乡”等美誉的安康小城紫阳,在汉江乘游船的体验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坐在船的二层,缓缓的夜风吹拂着你,两岸的灯光倒映在江面上,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那一刻,真正让我感受到了旅行的意义。”
除了乘船夜游汉江、登临文笔山公园、在半亩茶田采茶品茗、品尝地道的紫阳蒸盆子等特色体验外,这座山城浓厚的人文气息与无微不至的关怀更让Devil倍感温暖。她告诉记者,县城不仅为自驾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免费停车场地,赠送给游客的手绘地图攻略还详细标注了各处街巷。此外,街头巷尾的免费茶摊,让游客随时可以坐下来品茶,就像去老友家做客般自在惬意。
据悉,今年“五一”假期,紫阳县接待游客28.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6亿元,两项数据同比增幅均超过50%。这表明紫阳正从“途经站”逐步转型为值得驻足的“旅游目的地”。
紫阳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邓涛告诉记者,近年来,紫阳县将茶文化、民歌文化、非遗技艺等元素融入旅行体验,推出了“开麦吧!茶乡”茶文旅融合系列活动、“开吃吧!茶宴”系列美食体验活动、“寻迹紫阳打卡有礼”活动,并为游客提供“五个免费”服务:免费喝茶、修脚、听歌、停车及景区门票。“旅游口碑在于细节。”邓涛表示,通过这些举措,游客人数及收入较上年同期翻番,真正实现了活动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的共赢。
专家深度解读:
“小众旅游”有望重塑文旅格局
从“特种兵式打卡”到“躺平式度假”,从热门景区扎堆到县域小城探秘,陕西旅游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背后,是游客消费理念的升级,是县域资源的觉醒,也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旅游市场而言,“小众旅游”无疑是一股清新的活力之风,带动了众多“宝藏”小城的旅游热潮。陕西省社科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张燕分析认为,“小众旅游”的兴起是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她指出,这一现象主要受到两大因素驱动:一方面,以3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的消费群体,这些在快节奏生活中承压的年轻人,渴望逃离城市喧嚣、释放压力,追求“松弛感”的旅行体验。因此,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备受青睐——那些无需门票、人少景美的小众之地,能让他们沉浸式体验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底蕴、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情绪价值。另一方面,随着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目的地信息和真实体验分享,使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宝藏景点”得以被发现和传播,从而带动了“小众旅游”的新风潮。
韩城古城 米浩/摄
当前,陕西旅游市场呈现“一极独大”的格局,西安占据了全省约80%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收入。而“小众旅游”的兴起正在为区域旅游均衡发展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带来新机遇。
张燕指出,“小众旅游”的兴起正在从三个维度重塑文旅产业格局:一方面会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桎梏,推动旅游资源从中心城市向县域市场梯度转移;另一方面,倒逼当地产业升级,带动民宿、特色餐饮等服务业品质跃升,促进手工艺品、农产品等衍生产业的蓬勃发展;此外,还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为当地居民开辟“家门口致富”的新路径。
对于未来发展,张燕建议:“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是文旅差异化的核心所在。建议小城市在发展旅游时,应以本地优质资源为基础,避免简单模仿和同质化开发。同时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 IP,突出地域特色,找准市场定位。可尝试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互动形式展现地方风情;或依托自然条件,发展‘生态+康养’的特色旅游模式。”
以紫阳的成功实践为例,当地方深耕特色文化,游客追求真实体验时,旅游就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一场与自我和世界的深度对话。正如旅游博主“西米鹿”所言:“旅游的意义在于体验,而非打卡。”
未来,随着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服务品质的持续提升和特色产品的不断创新,“小众旅游”有望从“一时热”变为“一直火”,为陕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青 张惠妹
-- END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