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雨,上周六也有雨,然而那日的雨下得着实有水平---全下到了长清,我却偏偏追着倾盆大雨奔赴了长清,奥利给!耶!
归德街道翟庄的长清第二水泥厂旧址
其实我是想去长清第二水泥厂旧址。可能有朋友也知道这里,或者有幸实地进厂参观过,更可能还有在这家厂子奋战过的职工。我也很想现场看看这座老厂,我喜欢上世纪的一切。
兴冲冲地赶到目的地,首先入眼而来的是座高大的破损的红砖砌成的“大罐”。道路两侧也是几座很有年代感的旧建筑,只是我不知道它们具体的名称和作用。
往前不远有座八十年代风格的厂门,上面横跨的大铁架子还留有几个大字,只是那个“二”缺失了一横。扒拉扒拉中间大门和左右两扇小门,发现都被紧锁,看情形妄想从铁栅栏里钻进去,不太可能。
向前几步又是一座大门,像是进入办公区的通道。中间铁栅栏门依旧挂着一个上了锈的锁头,里面还有一堆树枝杂草顶着,但小侧门貌似可以入内,小侧门旁边的门岗办公室也像是有人居住,只是喊叫半天无人回应。
悻悻然继而往前,一座似是办公楼的红砖建筑矗立前方,虽然全部更换了塑钢窗,但整体外观还是浓浓八零年代样式。
大着胆子进到楼内。。。说实话,阴乎乎的天气,楼内光线更加晦暗,可谓瘆人----我不怕!阿飘可比活人实诚,至少阿飘实打实地飘过来吓你,活人可不这样,活人喜欢表面装亲热,背地里比阿飘阴暗多了。
哇哦!这个四眼小黄人,好在它的大眼睛瞪的方向是地面,不是我。这里像是改建成了居民楼,地面散落的一地垃圾全是日常生活用品。
由阴暗的楼道出来,咦?下雨了?天空落下的雨点打在楼前大树的片片叶子上面,发出沙沙的声音。
“走,回车里!”招呼着一直在院里等我俩的老妈快步往车子赶。“啊哟,不行,你俩在那里等我,我开车来接你们。”雨点越来越密,让老妈和二哈同学去水泥厂对面一户人家的大门下避雨。
三步并作两步跑回车里,好家伙,小雨瞬间化为大雨。驾车驶到他俩跟前,雨水已经到了“下猫下狗”的地步。想着既然是雷阵雨,一会就能停,坐车里等会好了,却又闷热至极,开空调费油,忽然忆起刚才路旁有几座收粮食的大棚,索性去那里避雨。
咋样,我找的地方完美不?淋不着还干燥,带着雨汽的微风吹过来,凉爽极啦!看这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一时半会儿“雷”不完,从后备厢摸出马扎,“妈!你不是刚在归德集买了把韭菜吗?坐这里择韭菜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瞧我这闺女多聪明!“我可不帮你啊,搞得指甲盖全是泥。”我都提出了好建议,当然不能再让我干活。
俺妈择韭菜,二哈同学爬上了停在墙跟旁的轧粮食车,我则举着手机拍拍拍!
身后的柱子拴着一只比二哈同学还高还壮的大金毛,性子是真温顺,从我们来到我们离开,一声也没“吭”过。
二哈同学去棚子边接棚檐流淌下来的雨水洗手,我一瞅,机会难得,老话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将小家伙推进大雨中,哈哈哈!把他“坑”了!!!
一会儿棚子主人拎着个塑料袋过来递给我并说,“家里刚煮的玉米,吃吧!”
啊哟,本来在人家棚子下面避雨就挺不好意思,又白得了三个热气腾腾的煮玉米。我也没客气,直接双手接过来,连声说谢谢,因为玉米太香啦!平日里我常买玉米,但总也买不到这种纯正味道好吃的玉米。
看雨点逐渐小了下来,收拾收拾上车,并将地面不小心掉落的韭菜叶啥的清理得干干净净----主人没撵我们,咱也不能给人家添麻烦。
一看时间,在大棚下面避雨避了将近一小时,“妈!我今天就是带你来雨中择韭菜的。”转头给坐在副驾驶的老妈说道。
老妈乐得直呲牙。放下车窗跟棚子主人打过招呼,又回到水泥厂大门前,左瞅瞅右瞧瞧 ,还向厂子对面的住户打听,得知平时有人在这里看门,但现在可能是回家吃饭了----总而言之,今日无缘;不过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即使看门人在,我们也无缘入内。
关于长清第二水泥厂,我所查到的资料简要概括如下:
长清第二水泥厂于1951年建厂,初期还是民办企业,叫“翟庄石业社”,归国家手工业管理局管理,主要打石料。1958年归公社管理,当时规模很大,有400多人,厂子还专门修了一条小铁路。计划经济时代水泥紧俏,在1970年就成了水泥厂。
1976年至1982年,长清发展电力,水泥厂也开始大造水泥电线杆,那时期长清的水泥电线杆基本都是第二水泥厂造的。上世纪90年代至2007年也是企业的辉煌期,厂子效益好,职工工资高,福利待遇也好,还建了职工宿舍楼。但自2007年开始,水泥厂的效益开始下滑,连年亏损,最终因节能减排被淘汰,并于2010年6月28日,随着始建于1953年的两条水泥立窑生产线被淘汰拆除,水泥厂也进入了无限期停工。
----类似这种老厂子很多很多,俺老妈原来单位是济南第一电机厂,早期就叫“济南跃进电机厂”,分东厂和西厂,西厂在经十路千佛山医院北侧,山师宿舍楼后院,现在建成了三庆汇文轩;东厂位于山大路,与济南轻骑隔着不远,和康巴斯厂的东门斜对着,如今是大舜天成。
两个厂区搁以前都是荒地和郊区,放至现在可全是黄金地段,因此也都被房地产开发商建成了算是高档的楼盘。曾经也辉煌过,但九十年代流行下岗的时候,跟风下岗过不少职工----九十年代末两千年初,泉城路贵和购物中心一圈售卖“热棒子粘棒子的”净是我妈单位的车间职工。我老妈算运气好,50岁光荣退休,没坐上下岗的“顺风车”。
归德街道双乳村里的汉墓
既然水泥厂进不去,就不执着了,咱去双乳山汉墓欣赏大石坑吧!阴沉沉的雨天,去两千多前的汉墓坑前走一趟,也是蛮刺激嘞!
2021年5月25日那天,我们小三口去过双乳山汉墓,拜会了济北王刘宽先生。。。的石坑。彼时还没有安装铁栏,可以跳进石坑看个究竟,当然也甭琢磨专家们能遗漏下啥古董。关于这处“墓坑景点”就不赘言啦,朋友们也可以参阅我当年写的游记,当初也是费尽心机搜了各种资料和照片,做个参考吧。(双乳山汉墓请点击这里:「链接」)
实际上双乳村也是一座古老的山村,据史料记载,在西汉时期这里是诸侯国济北国的地域,济北国的国王刘胡的坟墓建在双乳山东北一里地的福禄山上,最后一代王刘宽的墓建在双乳山山顶上,即现在的“济北王墓”。而据村里家谱等资料介绍,双乳村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明代。2015年,双乳村被命名为山东省第二批传统村落,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只是大家的关注点都放在汉墓,忽略了双乳村自己的历史。
孝里街道胜利村里的清代玉皇庙
此刻暗压压的天空,雨停了,乌云也不知被刮到哪里,厚厚的白色云层能隐约感觉到里面包了很多水汽,太阳也终于露出面容,由归德去往双泉是一条长长的看不到尽头的白色水泥路,路两旁则是开阔的收割后的麦子地,在极远的地方,乌云重重叠叠压在群山之上,都是深色,也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山了。
位于胜利村路边的一座玉皇庙,锁着门,看不到,转半圈围墙没有豁口,看高度也爬不进去,外面也没有介绍的牌子,拉倒!自己上网搜呗:
玉皇庙,为一独立院落,清代建筑。原由一门、二门、玉皇殿、三皇殿、三教堂、石室组成。现仅存一门、正中的玉皇殿、西侧三皇殿、东侧的三教堂,呈凹字型布局。三座建筑皆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式屋顶,基础及山墙多为石砌。三教堂与三皇庙均为石券门,各开两个全石棂窗。
朋友们自己搜照片和视频去吧。。。
玉皇庙前的一座影壁,一看就是六七十年代作品,只是上面还未进行彩绘,只有雪白的底色。也是登记在册的保护文物。
下面的石基有刻花有文字 :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七绝•庐山仙人洞)
田间一棵大树不知是不是长在了坟包上,兀自立于天地之间,是那么孤楚凄凉。
双泉街道的满井峪
我想去王庄金星庙打几桶泉水,但在途中竟然又路过了满井峪,倒车拐进满井峪村----心想今日这哗哗大雨应该让满井泉冒水吧?
人是两点到的,泉水却是五点喷的。因为我们仨探头往泉井里看时,发现水面距离井口至少还有两米深,想像中的泉水喷涌没出现。走时在我们停车旁的一户人家里出来位大叔,说雨还没有下透,水位没上来,得下透了才行。
给大叔说我有个同事也是您村里的,姓孟,叫XX,是个女孩。
大叔笑着说,这个村都姓孟。。。
。。。好的吧。等着晚上到家,孟女孩同事发来照片说“猿姐,开泉啦!”
我问她“啥叫开泉?人工开闸吗?”
“哪有,就是地下水位到了,泉水自己就往外喷涌。”同事笑着解释。
一看她发来的几张照片,啊哟,这水量快赶上章丘百脉泉了,又一次无缘满井泉的盛景。
同事发给我的照片,6月28日下午五点多所摄
双泉街道王庄有座金星庙
最后一站,去双泉王庄金星庙吧,打几桶口碑极好的山泉水,顺带拜拜金星老爷----感谢各位神仙让我没有失业,感谢所有朋友对我的支持和信任。
啊哟!只能心里感谢了,车窗外的大雨此时此刻到了拿盆拿桶泼的地步,啥都看不清,好在雨大路上车辆也少,让我还能慢悠悠地在大雨中“漫步挪行”,刺激噢~~~
还打个毛线泉水啊,直接拿桶接雨水得了。事后听说市里也下雨,但没长清那么大----合着那日的雷阵雨全雷到了长清,揣着雨水的云层也全部飘到了长清,这不正是给老妈说的,
“妈,我今天就是带你出来看雨和择韭菜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