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巴黎世遗大会的喜讯传来,五月的宁夏记忆突然翻涌:贺兰山东麓的风裹着料峭寒意,却吹不散西夏王陵在天地间透出的磅礴气势。彼时萨日娜自驾游正穿行西北,闯进这段被岁月尘封的史诗,未想今日,它以“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的身份,向世人发出跨越千年的邀约。
一、陵台列阵,贺兰山为幕
车抵景区时,北风正卷着沙砾掠过夯土陵台。站在观景台远眺,九座帝陵如沉默的巨人,在贺兰山的臂弯里呈纵长方形排布——这是唐韵宋风与党项风骨的交融:中轴线对称的布局藏着中原礼制,八角陵台的收分又透着草原民族的奔放。271座陪葬墓如繁星散落,恍惚间,似能看见千年前王公贵族的仪仗队,正沿着神道缓缓归陵。
最震撼是三号陵(推测为李元昊泰陵):七层夯土台逐层内收,残垣上的瓦当纹路仍清晰,仿佛在说“我曾有飞檐斗拱的骄傲”。贺兰山的峰峦作背景,陵台的赭黄与山石的青灰相撞,苍凉里裹着摄人的壮美,让人忍不住猜想:当年党项人站在这里,看的是同一片天地吗?
二、文物说话,解码西夏密码
若说陵台是沉默的史诗,西夏陵博物馆便是解码的密钥。推开展厅门,鎏金铜牛的金光瞬间攫住目光——这头“皇家陪葬品”浑身鎏金,肌肉线条仿佛还带着温度,谁能想到它已在地下沉睡近千年?一旁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静静躺着,作为世界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墨色里藏着党项人的智慧:原来他们不仅会打仗,更把汉字活字术玩出了新花样。

石雕力士像的眼神最是难忘:眉骨凸起,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守护陵中的秘密。展柜里的琉璃鸱吻折射着光,汉文残碑刻着斑驳年号……这些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一群人真实活过的证据:李元昊的野心、科举制的推行、佛塔上的经声,都在玻璃展柜里慢慢苏醒。
三、时空破壁,触摸活的历史
穿过地下隧道踏入遗址区,本以为历史只能凭想象,科技却让时光开了扇窗:戴上VR眼镜,虚拟向导“妙妙”带我漫步千年陵园——残垣变回巍峨宫殿,陵台重披琉璃瓦,连神道旁的石兽都活了过来;4D电影《西夏地宫奇幻之旅》里,马蹄声踏碎时空,我竟成了见证李元昊称帝的“旁观者”,风沙扑脸的瞬间,突然懂了“沉浸式”的真谛。
文创区里的惊喜更妙:琉璃鸱吻造型的雪糕咬下去,甜味里裹着“文物的温度”;西夏文拓片做成书签,笔画里藏着神秘字符。听说景区和12所学校共建研学基地,孩子们亲手修复陶器、刻贺兰石——原来“传承”不是口号,是让孩子摸到历史的棱角,在刻刀与陶土的碰撞里,明白“过去”从未走远。

四、申遗背后,是文明的回响
得知西夏陵申遗成功时,我突然想起在陵前遇到的老讲解员:“以前讲西夏,游客总问‘这是哪个朝代?’现在不一样了。” 是啊,这座曾被称作“东方金字塔”的神秘陵园,终于以世界遗产的身份,向全球诉说党项族的故事。它让我们看见: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里,从来都有“和而不同”的包容——西夏借中原礼制建陵,又融佛教、游牧文化于一体,最终在历史长河里,长成独树一帜的风景。

如今再忆贺兰山下的北风,竟多了层温暖:那些夯土里的密码、文物里的匠心、研学课上的笑声,都是文明传承的注脚。若你途经宁夏,不妨来赴这场“时光之约”——看陵台与贺兰山对话,听文物在展柜里低语,或许你会和我一样明白:守护文化根脉,就是守护我们的来处与归途。
(后记:当西夏陵成为世界遗产,它不再只是“旅游景点”,而是全人类的文化拼图。愿更多人踏上这片土地,触摸党项人的星辰大海,读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厚重史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