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景德镇瑶里古镇因为收门票的事,村民和景区运营公司闹得鸡飞狗跳。这事听起来其实挺滑稽,细想却是一出全国古镇开发的标准悲剧——运营方(二房东)想靠门票捞钱,村民(房东)觉得自家地盘被割了肉,双方互不相让,最后游客遭殃,景区口碑烂大街。
一、门票大战:村民骂街,运营公司哭穷
瑶里古镇的冲突,说白了就是“钱该谁赚”的问题。村民世代住这儿,靠开民宿、卖瓷器、摆小吃摊过日子,结果运营公司突然设卡收门票,游客一少,生意直接凉半截。村民不干了:“凭啥我家门口的路,你拦起来就要钱?”
运营公司也委屈:“全国古镇都半死不活,不收门票工资都发不出!”这话倒不假。现在国内古镇,除了乌镇、周庄等几个顶流,大部分都是“开门等鬼来”。运营瑶里的公司,九成是当地城投或旅投旗下的单位——说白了,就是地方政府没钱补贴,逼着它们自己“造血”。可“造血”的方式,居然是靠设个售票处薅羊毛,这不是饮鸩止渴吗?
二、全国古镇的通病:拆了建,建了亏,亏了摆烂
瑶里这出戏,在全国古镇圈子里早就是老套路了。湖南的乾州古城、洪江古商城,云南的丽江有个地方叫啥?江苏的千灯……哪个不是一开始轰轰烈烈搞开发,最后冷冷清清收场?
1. 拆迁模式:把原住民赶走,古镇变“鬼镇”
早些年,很多地方学乌镇,把原住民全迁走,统一改造运营。结果呢?没了烟火气,游客一看——这不就是个放大版的“影视城”吗?前几日闹的沸沸扬扬的湖南大庸古城古镇砸了几个亿拆迁,最后商铺空置率99%,白天像古镇,晚上像鬼片现场。
2. 共建模式:村民留下,利益谈不拢
后来有些地方学精了,为了省拆迁费,让村民留在景区“共享共建”。可问题又来了——运营公司要控价、要统一管理,村民嫌规矩多、赚得少,最后双方互相拆台。比如有的地方要求所有餐饮店用统一餐具,村民直接骂:“老子祖传的土碗不让用,游客来吃个屁的特色?”
三、运营公司的困境:不收费等死,收费找死
运营公司现在就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1. 财政断奶,只能自己捞
瑶里的运营方,大概率是地方政府的“亲儿子”——城投或旅投公司。这些单位早年靠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活,现在地方政府债务爆雷,银行不肯再借,它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可古镇运营是个无底洞,保洁、安保、维修哪样不花钱?门票成了最直接的“回血”手段,不收门票,估计以后里面卫生都没人去弄。
2. 商业模式单一,除了门票没招
全国90%的古镇,盈利模式就三招:门票、商铺租金、停车费。
你收门票?我去不要钱的隔壁镇!你租金高?商户直接摆烂卖义乌货!最后恶性循环:游客越少,运营方越要涨价;涨价后游客更少……
四、破局?
古镇不是不能收费,但吃相不能太难看。
1. 利益分配:别光想着自己捞
云南和顺古镇的门票收入,40%分给村民。村民有钱赚,自然配合管理。可大部分景区呢?钱全进运营公司口袋,村民一毛钱分不到,不闹才怪。
2. 别把游客当傻子
现在游客早就不买“古镇情怀”的账了。乌镇能火,靠的是戏剧节、互联网大会;平遥能活,靠的是摄影展和文化IP。剩下的大部分古镇呢?除了卖臭豆腐和“手工银饰”其实是批发货,啥都没有,有的最多搞一次古风摄影节就没了。
3. 原住民才是古镇的灵魂
丽江古城为什么越来越凉?因为本地人都被房租逼走了,剩下全是酒吧和淘宝同款店。反观日本白川乡合掌村,村民照常生活,游客反而觉得真实。古镇没了原住民,就是个空壳子。
五、结语:门票救不了古镇,贪婪会毁了招牌
瑶里古镇这波操作,短期看是抢钱,长期看是砸招牌。运营公司以为设个售票处就能解决现金流,可游客用脚投票,村民骂娘,最后谁还来?
全国的古镇,早该醒醒了——门票经济已是过去式,真正的出路是让村民有钱赚、让游客有体验、让文化有生命。 否则,再多“古镇”,也不过是另一个等着烂尾的“政绩工程”罢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