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体会过平凉的夏天,该是生命里怎样一种遗憾。这里的夏日,没有江南的黏腻潮闷,也无华北平原的燥热炙烤,它像缕缕清风,裹着崆峒山草木清冽的呼吸,掠过泾河的波光,拂向城中的每寸土地。
7月19日,“崆峒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暨2025崆峒武术大会大幕即将拉开。当灼人的热浪席卷南北,“中国避暑旅游优选地”平凉,邀天下豪士共赴一场清凉之旅。
山有清韵 自成洞天
一入崆峒便为仙。
夏日的崆峒,是造物主偏爱的“天然空调房”。崆峒山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温柔地环抱着它。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5%,远远望去,蔚然生秀,层峦叠嶂。从清晨至日暮,凝翠的山谷中,白云舒展,阳光静谧,连王安石都发出这样的慨叹,“崆峒一径入云深,万木千岩锁翠阴。不见仙人骑鹤去,空留石室白云侵。”几千年间,总有些不愿入世之人,长途万里跋涉,来居此间,或隐世、或求道、或修仙。
沿着始凿于唐贞观元年369级的天梯拾级而上,蝉鸣与钟磬和鸣,山风裹挟草木清芬拂面,此处暑气不侵,唯余《庄子》所载黄帝问道时的空明真意。
书中记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故往见之”。五千年,广成子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要云何?”广成子曰:“尔治天下,云不待簇而雨,木不待黄而落,奚足以语至道哉!”黄帝退,筑特室,席白茅,间居三月,复往见之。……广成子蹙然起曰:“善哉问乎。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而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黄帝问道颇为不易,他不远千里跋涉而来,先吃了一顿闭门羹,便开始自省,然后才登山问道。广成子以长生之道喻治国之理,令黄帝豁然开朗,心中澄澈清明。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广成子一语点破玄机。崆峒崆峒,空空洞洞,心至高处自清凉。
崆峒巍然,千年万载,阅尽了多少帝王将相、隐者豪侠?此处山水,山间劲气绵长流转,刚劲内里自生一股温润调和,如此气魄,是寻常山岭绝难养成的风骨,泯然于众山。懂它者,自是刻骨铭心。
身入山林,清风轻抚人面,不知不觉沾染了山间的灵气。心静下来时,便能触到山魂更深处,那些被尘封的故事。雷声峰底轰然作响,雷雨时刻,偶能听闻古道兵马铮鸣穿雾而来。
亦真亦幻之际,多少英雄执念,兵戈相向,在峡谷回荡的鼓点声中骤然沉寂,那是参透纷争后的真寂寥,几近于道。
崆峒山是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根据史书中记载,崆峒山在隋朝统一之后获得了一个安定时期,于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后开创寺院和宫观,其后,经宋、元、明、清直到民国,历代皆有兴建或重建,形成八台九宫十二院的建筑格局。
儒、佛、道,在崆峒烟雨的万千气象中,升腾流转,把中国文化的丰富性融汇得那么自然,那么生动。
崆峒山儒释道共融共存,皇城等为道家活动场所,塔院等为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极富礼教秩序感的建筑群,则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最负盛名的三教洞,佛、教、道共存共尊。三教共存于一山,这在名山大川里实属罕见。这份胸襟,当是崆峒的骄傲,正是这种三种思想体系的碰撞和交融,让中国文化有了兼收并蓄的包容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香火缭绕间,手执拂尘的道士与披绛红袈裟的僧侣擦肩而过,各求其道,各证其心。三教在此相共存、相融千百年,终成就此处独特、博大的文化景观。
山风骤起时,金庸题写的“崆峒武术,威峙西陲”在碑石上吞吐着剑气。文化景观也罢、崆峒武术也罢,真正至高的境界,不是谁胜谁负,而是天地无言的大包容。
寻找清凉,要向更幽深处追溯。庄浪百万亩梯田在夏日铺展成“大地年轮”,朝那湫碧波如镜,倒映着关山的苍翠,传说中伏羲诞生的雷泽在此沉寂千年。这里水波不兴,凉意入骨。沿百里石窟长廊徐行,北魏的石像在泾川南石窟寺低眉浅笑,1500年的光阴被封印在斑驳的雕塑中,只待一缕清风,携来岁月深处的清凉。古灵台矗立于达溪河之滨,它是西周文王祭天的地方,当松涛漫过石阶,肃穆庄严之气涤荡心胸。
这片横亘陇山的土地,古槐摇翠,万壑清凉,100多处风景星罗棋布:伏羲诞生的古成纪,西王母驻跸的回中宫,秦皇登临祭天的莲花台……每一处风景都静候着远道而来的旅人,让你找到生活的诗意、生命的归宿。
舌尖清凉 抚平燥热
平凉的“清凉”藏在山水里,也藏在饮食里。平凉人以自然发酵与山野时鲜,酿出独属平凉的清凉之味。
平凉人最爱吃的浆水面,算得上是酸爽入魂的“解暑面”。面汤与芹菜、野菜发酵而成的浆水,是平凉人厨房里的夏日必备。捞起手擀的劲道面条,浇上冰凉的浆水,再点一勺油泼辣子、撒一把韭菜碎。酸冽的汤汁瞬间唤醒味蕾,滑溜的面条裹着发酵的清香,从喉头凉到胃里。老话常说:“一碗浆水下肚,三伏天也敢晒日头。”
夏天,最惹人馋的还是酿皮子。黄亮如绸缎的酿皮,是平凉街头的“消暑美食”。麦粉洗出的面浆蒸成透亮薄皮,切条后堆成小山,浇上蒜泥、香醋,再泼一勺红亮辣油。入口滑中带韧,酸辣冲鼻,面筋吸饱料汁在齿间弹跳,越嚼越开胃。盛夏午后,同乐园美食城的酿皮小摊总围满人,一碗下肚,疲乏尽散。
凉面是平凉人过夏天的打开方式。凉面做起来很简单,但每个面馆的风味都有不同。面条煮好后抖落水珠,铺上黄瓜丝、焯熟的豆芽,浇上肉臊子、蒜醋汁与秘制辣油,最后撒一撮鲜咸的韭菜花碎。挑起一筷,麦香裹着韭菜的辛香直冲鼻腔,滑溜中带着山野气息,每一口都是碳水的满足。
美食街的牛奶鸡蛋醪糟卖得最火。牛奶与醪糟散发着诱人的甜香,再滑入一颗鸡蛋融入其中,香气四溢。摊主大手一挥,撒上葡萄干、黑芝麻、枸杞、花生碎。捧起这一碗,醪糟的微酸甘甜打底,每一口都是饱满与丰盛。一碗下肚,燥气全收。
当夕阳沉入崆峒山间,平凉的夏夜才真正苏醒。烤炉上肉串滋滋冒油,撒一把孜然辣面,香气勾魂;辣椒炒牛肉在铁锅里翻飞,洋葱甜辣裹着平凉红牛肉的香弹;食客坐在凳子上,就着冰镇啤酒大快朵颐。转角甜食摊上,灰豆汤绵沙微甜,一口抚平辛辣。
平凉人深谙与夏天的共处之道。晨起崆峒山习武强身,午倚泾河柳荫对弈,夜赴市井大快朵颐。这座小城将山水的清凉化作生活哲学,享受着生活的舒缓与惬意。平凉的“凉”,不只是对体感的形容,更是一种自在、松驰、洒脱的状态。
“武术之乡”平凉,千年豪气干云,万般清凉似水,静水深流,生生不息。
7月19日,武术之约将至,让我们问道、比武、揽胜,品味此间之清凉。
(崆峒山照片为徐振华摄)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柳娜
编辑:杨利娅
责编:牛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