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里连续三天四十度的数字,烤得人心里发慌。朋友一条信息点燃了希望:“知道个凉快地方!”附上的照片里,溪水清亮透底,林荫空寂无人,仿佛世外桃源。我捏着凑来的钱加油买票,满心盘算着这趟总算能躲开这人间蒸笼。

美梦在离目的地还有两公里时就被碾碎了——车龙甩出去老远,停车场开口就是五十块一天。买票挤进人群,前方买水的队伍蜿蜒曲折,几乎要从山脚爬到半山腰。景区入口那刺眼的电子屏上,赫然跳动着“35℃”,比城里才低五度!
走到溪边,幻想彻底破灭。照片里那清幽的溪水,此刻塞满了人,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找不着。后来才听说,拍照时阳光被树挡了,温度计乖巧地停在33度;工作人员喊“收工拍下一张”的当口,太阳立刻探头,温度蹭蹭爬回35度——这“凉快”的瞬间,全靠老天爷精准配合演戏。

咬牙住进提前订的便宜民宿,窗户正对一堵被烈日烤得滚烫的外墙。夜里闷热难当,打开手机测温,屋里竟比屋外还高一度。蚊子像饿了三天的疯狗,嗡嗡盘旋,单我后背就贡献了四个“红包”。
第二天算账,心更凉了:住宿二百五,门票一百五十八,油钱过路费一千二打不住。朋友还叨叨着淡季人少有车接送的“传说”,可眼下,连个歇脚的凉亭都挤得满满当当。回家一合计,这趟“避暑”花了足足三千八!再看上月电费单,空调日夜开,不过一百八十六块。此刻躺在自家床上,26度的风徐徐吹着,楼下便利店的冰镇酸梅汤,才六块钱一杯。

小区里张家长李家短,聊的都是避暑的“血泪史”。邻居老张去年砸四千块奔青海看油菜花,结果正午照样三十度,现在他学乖了,夏天只窝在朝北的地下室打游戏,电费比空调费便宜得多。门口健身房倒成了香饽饽,二十块能凉快仨小时,边跑步还能边追剧。李姐家新换了变频空调,省电又舒服,再不用开到冻人的18度。
新闻里说今年避暑景区收入涨了四成,可投诉也翻倍。有人吐槽山里景区厕所排的队比景点还长;有人晒视频,溪水温度几乎和室温肩并肩。旅行社橱窗贴满“错峰半价游”的秋日行程,温度计却显示着33度——和上周景区看到的一模一样。
上周六超市促销“买风扇送防蚊贴”,排队大娘抱怨儿子非带她去草原避暑,回来心疼机票钱算账算到现在。隔壁小孩闹着去海边,妈妈一查酒店八百多一晚,最后花一百八带他去了新开的水族馆——恒温25度,还能近距离看企鹅,孩子照样乐翻天。

此刻路过快递站,老板正对着堆积如山的电风扇箱子发愁。楼顶邻居新装的太阳能板,在烈日下仿佛滋滋冒油。物业正给老楼加装隔热层,有户人家客厅窗户全换成了三层玻璃。
这趟“避暑”之旅,狠狠给我泼了盆冷水:那些被吹上天的凉快地,不过是一场昂贵的幻梦。当城市热浪滚滚,最舒服的角落,往往真就在那扇自家门前。与其挤进人海、掏空钱包去追逐一个虚幻的清凉幻境,不如守着自家空调的凉风,配一杯触手可及的冰镇酸梅汤——踏实、省心,钱包不疼心不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