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郫都
在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街道的东南一隅,有一座被柏条河与徐堰河温柔环抱的村落。它枕水而居,已有两百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它从昔日的水陆码头走来,如今已是国家AAAA级景区。
从水运码头到“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从纤夫号子在河面久久回荡,到田园间游客往来如织;从佃农栖身的茅舍到宜居宜游的新居,青杠树村的巨变,正是川西平原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写照。
青杠树村
01
柏条河上“船来船往”
三道堰与青杠树的码头故事
青杠树村的历史,是一部与水共生的篇章。它静卧于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街道的东南一隅,而滋养这片土地的水脉,正是发源于都江堰内江的这两大支流。
它们在流经三道堰区域时,衍生出18条支流和无数小溪水沟,塑造了这里丰饶却也时而桀骜的水文环境。
千百年来,郫都人民在与水的互动中,孕育了独特的治水、用水和亲水文化。而三道堰,正是这一文化最鲜活的载体,它与青杠树村共同依托柏条河,书写了一段“船来船往”的繁荣史。
▲三道堰古镇 图源:三道堰景区
三道堰的由来,与柏条河的治理密不可分。它最初名为“三导堰”,“导堰”即顺河岸纵向用笼篼筑堤引水入渠的特殊堤堰。
不同于横向截流拦水,这种设计既能引河水灌溉农田,又不阻碍船只航行,是川西平原“因势利导”治水理念的典范。
▲青杠树村 图源:天府郫都
相传古蜀国望帝与丛帝治理柏条河时,便用竹篓装石,筑成三道相距甚近的堰头,导水入渠,三条支渠由此得名“头堰”“二堰”“三堰”。
这一智慧在史料中留下印记,清嘉庆《郫县志》的“疆域图”与清同治《郫县志》的文字记载,均印证了“三导堰”的存在。直到1981年,民政部门正式定名“三道堰”,沿用至今。
而民间传说更添传奇色彩,相传当年鳖灵凿玉山引岷江水入成都平原时,望帝曾亲临柏条河查看治水,鳖灵特意在河畔修建“望阳阁”作为寝宫。后来人们在柏条河上建起“永定桥”,取“长治久安”之意。
如今,新修的望阳阁仍在头堰、二堰附近,与永定桥隔河相望,延续着千年的亲水记忆。
▲三道堰古镇 图源:三道堰景区
这种兼顾灌溉与航运的治水智慧,为柏条河的“黄金水道”地位奠定了基础,也让沿岸的村落得以借水而兴,青杠树村便是其中之一。
历史上,柏条河从都江堰起水后可通木筏,至唐昌后兼通水筏与木船,经团结镇石堤堰分水后,木筏、船只可顺毗河直达金堂赵镇,或顺府河直抵成都。
▲青杠树村 图源:天府郫都
青杠树村,则是这一商贸网络的重要节点。三面环水的它,依托柏条河成为小型水陆码头,商贾云集,金堂赵镇的商船载着烟叶、黄糖、橘子逆流而上,成都的货船运来布匹、杂货,而川西坝子的大米、菜油、豆瓣则顺着河水运往各地。4座栈行沿河岸而立,客栈、货栈、客货混栈各司其职。
栈行是旧时提供货物存储或旅客住宿的场所,通常分为客栈、货栈及客货混栈三类。即便规模不大,青杠树场当年也汇聚了这三类栈行。
场头场尾的“鸡毛店”内,纤夫、商贩在此歇脚,构成了“船来船往、人来人往”的热闹图景。
▲青杠树村 图源:天府郫都
“鸡毛店”这个称呼,常用来指代那些简陋的小客栈,它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这类客栈空间狭小、设施简陋,睡铺多是竹木搭建而成,整个店里杂乱不堪,就像散落的鸡毛一般,所以得了“鸡毛店”这个名字。不过,更准确的说法指出“鸡毛”其实是“鸡茅”的谐音,这一说法源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一诗。诗中“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名句,描绘了旅人清晨从茅舍旅店出发的情景。
其中“鸡声茅店月”一句,勾勒出鸡鸣、茅店与月色交织的画面,“鸡茅”正取自“鸡声”与“茅店”,后来渐渐谐音演变为“鸡毛店”,成为对这类简易客栈的通俗叫法。
▲青杠树村 图源:天府郫都
作为区域中心,青杠树不仅是商贸枢纽,更是行政与教育的聚集地。新中国成立前,郫县崇兴乡乡政府设于此,崇兴乡国民小学校的琅琅书声,为码头的喧嚣增添了几分书卷气。
场镇以青杠树大桥为中心,南岸独街通往程家船,北岸街道连接三道堰与严家桥,柏条河上的码头栈行、茶坊酒肆、铁匠铺肉案桌,共同勾勒出川西坝子特有的市井烟火。
02
田坎上玩“新花样”
从传统村落到美丽乡村
曾经的青杠树村,虽有历史底蕴,却难逃“种田温饱、农闲打工”的困境。转折始于2014年。那一年,郫都区成为全国新土改试点,青杠树村作为试点地区之一,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开启了蜕变之路。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零散的集体建设用地被集中复垦,闲置资源化为发展资本。2015年,村集体与社会企业共建香草湖景区管理有限公司,仅2016年就通过房屋租赁、土地租赁实现收入234万元,村民按股分红,告别了“守着土地难致富”的过去。
▲青杠树村 图源:天府郫都
2016年,成都市“小组微生”(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推进,让青杠树村的转型步入快车道。规划中,村里坚持“不砍一棵树、不填一条沟”,原有高大乔木悉数保留,灌溉沟渠在新社区蜿蜒成景,林盘、水系、田园等生态资源被完整保护,让百年林盘在现代社区里自由呼吸。
通过生态搬迁、拆院并院,村庄既留住了“乡愁”,又换上了“新装”。川西民居风格的新居错落有致,农耕文化体验馆里,纺车、龙角车等老农具诉说着过往,“观水、赏花、运动、休闲”的乡村旅游业态逐渐成型。
▲青杠树村 图源:天府郫都
这场转型,不是对传统的割裂,而是对历史的传承。码头文化、林盘建筑、自流灌溉技艺,都成为景区的“活化石”,让青杠树村在发展中始终带着“川西坝子”的基因。
03
艺美水村“新名片”
青杠树村的吸睛之道
如今的青杠树村,正以“艺美水村”的新面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这座融合自然野趣与文化底蕴的新地标,是青杠树村从“美丽”到“更美丽”的跨越,更是郫都区“水润蜀都、生态郫都”理念的最新实践。
踏入艺美水村,仿佛步入一幅动态的田园画卷。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清澈的溪流如碧绿丝带环绕村庄,与错落的川西林盘相映成趣。
巨型粉红熊憨态可掬,大熊猫模型萌态十足,创意躺赢拍照墙前,游客们争相留下笑脸。这些充满现代气息的打卡点,与周边保留的高大乔木、蜿蜒沟渠形成奇妙呼应,传统与时尚在此碰撞出火花。
▲艺美水村
作为“成都漾村”核心品牌项目,艺美水村不止于“颜值”,更在“内涵”上做足文章。艺美水村引入了时尚商业、热门游戏IP、非遗文化体验、农耕研学基地等多元元素,打造“花潭近漾春波绿”的东方美学生态度假街区。
在这里,游客可以在非遗工坊学竹编、做豆瓣,在农耕体验区插秧、灌溉,在研学基地了解“一粒米的旅程”,也能在商业街区品尝川西小吃、选购文创产品。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的结合,让乡村旅游有了更丰富的层次感。
艺美水村的打造,延续了青杠树村“保护为先、创新为魂”的发展逻辑。原有的林盘肌理未被破坏,灌溉水系融入景观设计,高大乔木成为天然遮阳伞,真正实现了“林院相依、院田相连、田水相映”。这种“不搞大拆大建、注重生态融合”的思路,正是青杠树村乡村振兴的精髓,从土地改革时的集体资产增值,到“小组微生”时的生态保护,再到艺美水村的文旅融合,每一步都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目标。
▲艺美水村
如今的青杠树村,已不再是那个“辛苦劳作仅能温饱”的村庄。村民们通过土地分红、房屋租赁、景区务工实现增收,昔日的茅舍变成了窗明几净的新居。
艺美水村的开街,更将为村庄注入新活力,推动其从“乡村旅游目的地”向“城乡融合新标杆”跨越。
▲艺美水村 图源:成都方志
从柏条河畔的百年码头,到如今的“中国最美乡村”,青杠树村的蜕变,是郫都区乡村振兴的缩影。它证明唯有守住生态底色、挖深文化根脉、找准产业路径,乡村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
而青杠树村的故事,还在续写着川西平原上关于“美丽”与“富裕”的永恒追求。
来源|郫都区史志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