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晚,参与2025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活动的嘉宾乘船夜游海河,从天石舫码头启航,沿岸灯火辉映,水面波光粼粼,一场文化与城市交融的旅程缓缓展开。


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媒体代表、青年学生等共聚一舟。在约一个小时的航程中,嘉宾们不仅领略了天津海河两岸的城市风貌,也在轻松氛围中交流文化、畅谈体会,折射出文明对话在现实场景中的生动延展。


“我每次去不同的城市,都会收获意料之外的感动。这次在天津,建筑的美、灯光的亮、城市的氛围,都让我印象深刻。”中国外文局欧非中心阿拉伯语编辑叶欣欣表示,她已在北京生活近15年,但对天津始终保有浓厚兴趣,“天津虽然离北京很近,但却完全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和文化气质。”


埃及留学生徐昊阳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这次游船可能是我离开天津前最后一次在海河上留下记忆,我真的非常舍不得。”他说,海河的夜色让他想起了家乡的尼罗河,“虽然风格不同,但都有让人沉醉的河岸风光。”


来自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的副秘书长索海尔·汗也表达了他对天津的喜爱:“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天津,这座城市在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方面都非常重要。每次来我都感受到市民的热情与活力。”他介绍,自己将在次日的分论坛上发表演讲,围绕当前国际形势下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展开探讨,并希望通过对话促进彼此间的信任与合作。

在船上的交流中,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江苏卫视《世界青年说》常驻嘉宾罗维卫也分享了他对天津的感受:“这是我第N次来天津了,每次来都觉得这里非常漂亮、非常惬意。虽然和北京很近,但天津的文化氛围更为轻松,人们晚上出来散步,生活状态非常悠然。”

此外,来自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的研究员冬青国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创作的国画作品。这幅画以中国技法描绘俄罗斯建筑,寓意中俄文明的融合交流。“我喜欢中国画中的哲理,也希望通过艺术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与对话。”她说。
海河夜色下,文明对话的理念仿佛具象化于嘉宾的言语与思考之间。在船行过地标建筑时,嘉宾们频频驻足拍照、交谈,许多人感叹:“天津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宝库,更是现代文明交汇的窗口。”
海河夜未央,文明交流的步伐仍在继续。(津云新闻记者:刘畅 摄影:吴涛)
来源:津云
审核:郦陈雪
编发:马 凯
素材整理:施娇娇、陈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