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南北君 苏州南腔北调
——南北君语——
古今辉映的苏州
如果你问一个城市的市中心在哪里,答案通常是脱口而出的:在上海,是人民广场;在南京,是新街口;在杭州,是武林广场或西湖银泰;在长沙,是五一广场……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哪怕不是本地人,你也能轻而易举说出一个“市中心”。但唯独到了苏州,这个问题变得有些难以回答。不是因为它太小,也不是因为它太新,而是因为它有亿点点不一样。甚至连苏州本地人可能也会犹豫:是园区的苏州中心?还是姑苏区的观前街?抑或是高新区的狮山?无论回答哪一个答案,都难免会有不同的人提出新的版本。“老苏州”们对这个问题嗤之以鼻,“新苏州们”也认为毫无疑问。但他们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答案。如果你问那些在苏州生活15年甚至20年以上的“新苏州人”,他们会异口同声告诉你:我已经记不清上一次去观前街,是5年前还是10年前了。而对于游客来说,答案似乎更简单——不就是“姑苏区”嘛?平江路、山塘街、拙政园,全都在那里。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什么才是“市中心”?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最基本的定义开始着手,什么才是市中心?
根据《中国城市总体规划标准》(GB50137-2011)及《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导则》的要求,市中心并不是一个行政边界意义上的区划,而是一个城市综合核心的结构性表达。
它往往同时满足以下四项指标:
1. 功能复合度:是否集聚了政务、经济、商业、人口与交通的主要功能;
2. 象征性认知度:是否在公众心中具有明确代表性、是否能对外传播城市形象;
3. 资源集聚力:是否拥有城市级的教育、医疗、文化、金融和交通设施;
4. 区域辐射力:是否能够带动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形成“向心力”。
如果从这一标准来看,姑苏区在苏州的历史发展中曾一度具备上述全部特征,是当之无愧的传统“城市中心”。
但随着苏州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结构与经济功能的复杂化,“单中心”模式逐渐转向“多中心协同”的空间演化路径。
比如,姑苏区在城市空间格局演化中逐渐完成了从“综合主核”向“文化核心”的战略转型。
拙政园俯瞰图 图源|新华社
苏州空间格局演进:
从“一体两翼”到“一核多极”
苏州城市结构逐渐从“单中心”走向“多核协同”的系统演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 1994年前后:“一体两翼”空间布局初现
伴随苏州高新区(1992年)和苏州工业园区(1994年)的设立,苏州原有以姑苏区为单一主城区的结构逐渐被打破,形成“中部古城为主核,东西两翼为产业扩展区”的雏形格局。
苏州工业园区概念规划中的“一体两翼”示意图(1994年) 图源|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官网
● 2012年:“一核四城”格局提出,市域协同初具雏形
在《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苏州正式提出“主城 + 四城”(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联动的“一核四城”格局。
标志着苏州从“城区统筹”走向“市域一体”,城市功能开始向周边卫星城市辐射。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2011-2020)图源|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2021年起:“一核多极”空间结构成形,进入多中心城市时代
《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
“构建以中心城区为引领、节点城市为支撑、重点镇为补充的‘一核多极’市域空间网络,实现城乡融合、职住平衡、功能协同。”
该规划于2025年1月12日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是苏州城市空间顶层设计上的一次结构性再确认。
市区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图(2021—2035)图源|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在此格局下,姑苏区被明确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核心区”,承担起全市历史文脉、古建风貌、城市记忆与世界遗产展示的重任。
姑苏区的文化核心地位,是从一开始就被确权的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图源|新华社
姑苏区承担起文化核心的角色,并不是近几年城市功能调整后的“新定位”。
早在1993年,苏州就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施细则》。在全国尚未普遍建立古城保护制度的年代,苏州首次明确提出“名城保护优先”的原则,把古城区纳入规划红线,以法律形式守住苏州的文脉根基。
到2008年,苏州进一步推动地方立法,出台了全国首批系统性保护条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第一次在法律意义上,为姑苏的城市功能打下“文化核心”的权威注脚。
真正意义上的“制度确权”发生在2012年。
那一年,平江、沧浪、金阊三区合并为姑苏区,与此同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也正式设立。管理体制上实行“双牌子一套人马”:既是行政区,又是保护区,意味着姑苏从此具备了专门的古城治理系统。
这不是象征意义上的“古城保护”,而是制度设计上的功能再分配。
之后十年,姑苏一步步将文化保护从纸面落入实践:
老街区焕新、河道重现、百年老字号再入街区。
特别是在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之后,中张家巷河被重新疏浚贯通,成为建国以来古城区第一条复流河道,山塘、平江等历史街区完成风貌提升改造,黄天源、采芝斋等非遗品牌重新回归街巷一线,参与街区共建。
姑苏不仅保留了过去,也重新与当代生活发生链接,确立了“文化核心区”的全国样板地位。
到2025年,《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正式批复,首次明确提出:“打造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样板”,正式将姑苏列入“文化核心区”。
这一系列演进:
姑苏区已经从经济轴心,转为文脉守护;从综合主核,转为精神原点。
现实结构:城市功能主核的“双核共存”
如果说姑苏区代表的是苏州的文化核心,那么在在政务、金融、商业、居住与生活空间中,苏州早已形成了两极共生的“现实主核结构”:
苏州工业园区:金融、商业与象征意义的综合主核;
苏州高新区(狮山片区):中产聚居、生活便利度高的生活主核。
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年设立以来,从“中新合作开发实验区”迅速成长为全国最具城市综合性功能的高能级城区之一。
截至2024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2.43亿元,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618元,位居全市第一。
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九连冠”,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提升至第四位,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截止2025年1月1日,园区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已达66家,其中A股45家。在科创板板块,园区上市公司达20家,属于全国第一梯队。
除了这些纯数字,硬实力,园区目前还是城市地标、商业核心、金融总部:李公堤、东方之门、苏州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国金中心,园区正在打造新时代的城市新中心。
图源|苏州中心官方微信
▍城市商业地标:从苏州中心到“金鸡湖夜经济带”
作为苏州目前规模最大、业态最全的商业综合体的商场
苏州中心商场累计接待客流3.7亿人次(2017–2024);
2024年销售额突破40亿元(苏州第一);
首店品牌占比近60%,全国/江苏首店比例达15%;
2024年内,苏州中心商场调新品牌比例近20%,
调新品牌销售业绩增长超过100%。
也是苏州目前客流量最高的商业(苏州最高)。
中环广场即将引入LV、CHANEL、DIOR等重奢品牌集群,
构建苏州首个奢侈品集中地。
图源丨苏州工业园区官网
从“苏州中心”到“金鸡湖夜经济带”,
园区已经成为苏州对外认知最强、消费表达最集中的象征核。
▍金融与总部经济高度集聚
环金鸡湖区域密集散布着商务楼宇98幢,
办公面积超35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逾万家:
截止2024年,
区域内已汇聚各类金融机构1982家,
其中持牌金融机构187家;拥有苏州全市90%以上银行分行
70%的保险和证券主体、近50%的基金管理人;
东沙湖基金小镇管理人139家,备案基金750只,
成为全国知名产业资本集聚地;
与此同时,
还聚集60余家上市公司总部,
涵盖生物医药、AI、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赛道。
▍城市交通与公共服务配套
地铁1号、2号、3号、5号、6号、7号、8号等多地铁交汇,
构成全市轨道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苏州文化博览中心、苏州文化艺术中心、
诚品书店、当代美术馆,苏州之眼
共同组成“现代城市文化消费中心带”。
苏州工业园区,
无疑已成为苏州城市符号最鲜明、功能复合度最高的现实主核。
夜幕下的金鸡湖畔 南北君摄
与园区遥相呼应的是苏州高新区,
它以密集的中产人口、完善的配套与山水宜居属性,
构成了苏州城市“生活主核”的现实代表。
狮山市集 南北君摄
▍经济实力与创新集群并重
高新区2024年GDP1946.06亿元
同比增长约6%;
全国国家高新区排名第18位,
在华东仅次于合肥高新、无锡新吴等地;
集聚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苏创中心等创新平台。
▍生活便利度与居住首选地
根据2023年赢商网商业热度榜统计,
狮山龙湖天街、绿宝广场、泉屋百货
构成新区商业“三足鼎立”,
龙湖商场2023年全年客流量稳居苏州前两名
(仅次于苏州中心);
苏州高新区狮山片区
已成为苏州“生活便利+配套完整+通勤半小时”三项指标最优区块,
是苏州典型的“城市生活主核”。
狮山龙湖天街 南北君摄
苏州的“中心”不是一座广场或一栋楼宇,
而是一套功能互补、空间均衡、结构清晰的多极共构体系。
而这套体系中,
“东有园区,西有狮山”,
就是苏州现实的“双中心”城市结构——它们一个代表发展势能,
一个承载居住韧性。
在苏州,生活不围绕一个中心展开
除此之外,一座城市是否接受“多中心”,也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节奏偏好和文化性格密不可分。
在苏州,人与城市的关系,并不依赖某一个“绝对的中心”。而是像一条条小河,悄然在城市各处汇流。
1.苏州人出行:一刻钟生活、半小时通勤
截止2024年12月苏州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公布了76个 “一刻钟便民服务生活圈”
苏州人对便利的理解,不是“靠近市中心”,或者一定要去“市中心”,而是“就近能解决一切”。
从园区到狮山、从吴中到相城、吴江,越来越多居民把生活构建在“15分钟社区+30分钟通勤”的逻辑之上。
•根据2024年轨交数据,苏州已有7条地铁线路运营,轨道交通里程达274公里,地铁站点以“生活区优先”密集布局,非中心导向显著;
•从商业体分布来看,园区、高新区、吴中、相城、吴江、姑苏等地均具备完整的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医疗+教育设施组合;
•苏州的生活结构,更像是“点状解决”,而非“线性流动”或“向心收缩”。
这一切,使得苏州居民形成了高度适应多中心城市结构的生活节奏。
2. 苏州人夜生活:晚上八点以后,城市已归于安静
姑苏区夜景航拍图 图源|新华社
在许多城市,夜间的市中心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活力极值。但在苏州,八点后的街头往往只剩下低声的谈话和安静的步伐。
•根据《2023苏州城市文化与消费报告》显示,苏州夜间人流高峰为18:00–20:30,晚间21:00后人流明显衰减,是典型的“早睡型城市”;
•商圈数据也显示,除园区部分区域外,苏州大多数商业体21点后客流下降超60%;
这代表的是一种更注重家庭归属、私人节奏的苏式生活文化。
3. 苏州人逛街:分散而稳定的网络型消费
苏州人并不排斥品牌,只是不执着于“标志性场所”。
他们可以开车一小时去上海买LV,也可以选择在诚品书店喝咖啡、小红书种草后线上下单。
•根据苏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苏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9310.5亿元,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园区与狮山商圈首店吸附力不断增强,苏州中心2024年品牌更新比例为20%,销售同比增长超100%;
•但同时,消费行为呈现出“去中心化+价值导向+分布消费”的结构特征:人们更关心商品、服务与距离的匹配,而非是否在“某个城市地标”完成购买。
这种“不聚焦中心、不迷信符号”的行为模式,构成苏州商业生态中分散而稳定的网络型消费逻辑。
4. 苏州人的城市文化:精致、不争、讲规矩
苏州山塘街 南北君摄
苏州城市性格的底色,藏在日常生活里。
这座城市讲究秩序、有节制、不张扬,这种文化氛围也深刻影响了城市结构的接受方式。
•园林是藏在民居后的,而不是张扬在城市轴线上的;
•昆曲、评弹、苏绣这些非遗艺术,不靠喧嚣传播,而靠代际传承;
•苏州城市真实生活中,很少追捧“打卡点文化”,但却处处有熟人社交和稳定秩序的生活感。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
“我住的地方,就是我生活的中心”——反而更像是一种默契。
在家长里短中,城市就完成了从“空间主核”到“生活共核”的演进。
苏州的市中心在哪里?
图源|姑苏晚报
现在再来看这个问题,似乎还是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说,是姑苏,是平江路、观前街的历史烟火;有人说,是园区,是苏州中心、月光码头、诚品书店或者未来的奢侈品首店。苏州的空间秩序,早已在历史的演进与生活的选择中,自然地演化成一个多中心协同、分工合理的城市网络。从1993年设立古城保护制度起,姑苏就被确认为历史文化的核心;从2000年代园区腾飞以来,政务、金融、总部与商业在金鸡湖畔扎根;而狮山,随着中产人口的集聚与生活配套的完善,也已成为城市生活最有温度的“现实主核”。苏州不是没有市中心,而是把不同的“中心功能”交给了最合适的板块:如果你要去高端商务区、银行金融、投融资机构、苏州现代服务业的高地,那就是园区;在金鸡湖商贸区、在现代大道;在苏州中心,在诚品书店的书香文海中;如果你想体味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古城原貌和明清以来的民居生活,那就在姑苏区的街巷中,在阊门、在干将和莫邪的故事里,在过云楼、在拙政园,在平江路的唱腔里。姑苏承担文化脊梁,园区引领商业金融,狮山承载日常生活。苏州的市中心,不在地图某一个坐标点上,而是沉淀在城市功能被合理安放后的稳定秩序中,存在于千万人真实的生活半径里。所以——如果现在让你重新回答,你会觉得:苏州的市中心,究竟在哪里?
—END—
编辑 | 南北君
排版/后期 | 小猫种鱼
免责声明:①本微信公众号“苏州南腔北调”是一个个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其中的部分文章和内容可能为转载,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尽力通告文章的作者和来源,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疏忽,可能会发生漏登情况。如果您是文章的著作权人并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您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②凡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为传递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公众号对其观点的认可或对其真实性的担保。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言论等)可能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通过后台留言方式提出书面的权利通知。在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以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证明后,我们将依法尽快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关注微信公众号:苏州南腔北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