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着游不完的的古镇。
如果你不是古镇爱好者,一般到第三个古镇,就会觉得千篇一律的小桥流水人家。
苏杭一带,有些古镇仅相隔数十里,此时就犯愁了,该去哪个好呢?
江南六大古镇,分别是碧玉周庄、富土同里、风情甪直、梦里西塘、水阁乌镇、富甲南浔。
当地人更喜欢去一些小众古镇,越原生态越好。
避开游客的喧嚣,小桥流水边坐着,吹着微风,躲着烈日,这才是放空、惬意、享受生活。
朋友看我近期去过南浔古镇,发了照片,喜欢得很,于是端上相机奔赴南浔。
原计划上午到,晚上回,结果为景色所醉,逗留一夜才回。
之后赞叹不已,好评如潮,说太值了!
这儿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美术生也常来此地写生。
照片中的水墨江南,画笔下的小桥人家,美好在慧眼中从不缺席。
我很羡慕这里的原住民,生活在如画的环境里。
名人大家笔下如诗如画的江南生活,此刻全部具象化,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古镇,更让人回味无穷。
已经是第三次来到南浔,虽然多次经过离南浔很近的乌镇和西塘,但是后两者的门票终究是劝退了我。
只是想去一个当地居民还在生活着的“活的”古镇,若是圈起来收门票,让我感觉去了一个景区或是一座公园。
那种跟生活的割裂,我不想尝试。
能把“省钱”说得这么清新脱俗的也只有我了。
我去过绍兴的安昌古镇,那也是一个很原生态的古镇。
但是满街的酱鸭味,千篇一律地让人乏味。如果特产更丰富一些,可能更好。
我去过兰溪的游埠古镇,那儿的早餐氛围让人喜欢的很,一大早奔赴就是为了感受其烟火。
可惜古镇的元素少了一些,待早上的人潮散去,留下一片寂寞。
苏州的甪直古镇充满着风情,但面积还是小了点。
漫步走过最古老的那两条街道,延伸的古镇新区多多少少缺了几分韵味。
太仓的沙溪古镇,大隐隐于市,入口竟然不起眼的立在一座现代化的马路旁。
相比起南浔,终究还是小了些。
只有在南浔,才能随意切换城市与古镇,时空穿越,梦回江南。
这儿一圈逛下来需要些脚力,满街有商业氛围但又不是那么浓厚。
像是走在钢筋水泥的城市突然不小心误入时空隧道,去了明清时代那个江南小镇。
游客融入当地,组成了一幅颇为美妙的市井烟火。
偶尔离开游客区,居民区的房子延续着古镇的风貌。
小桥,把这城市一块块土地紧紧扣在一起。
庙宇与道观,
信徒们点香作揖,
奉上自己的虔诚。
园林和故居,
旧时陈列与家居,
诉说着百年浮沉。
小街、小巷,
多样小吃与饮品,
兜售着一方特色。
若是闲得慌,看猫儿盆中逗逗鱼,权当解个闷儿。
晚餐时间,我还是跑到了镇外。
虽然古镇里面有两条街,沿着河边摆了整整齐齐一条小桌,做得都是本地风味。但是看上去量并不大,我还是想去本地人吃饭的地方体验一番。
打了个车跑到离古镇四五公里外的“好照头家常菜”,为了一品本地居民爱吃的家常菜。
一盘盘备好的食材用盘子装着,用保鲜膜封着摆在架子上。
上面三块小黑板密密麻麻地写着菜品名字和价格。
透过保鲜膜看到的是食材的新鲜,你点一份,干练的老板娘就拆一份交给了后厨烹制。
来到太湖流域,总得蒸一条大白刁吧。
鱼肉注重原味,加了些许的黄泡椒一起蒸,一能去腥,二可增味。
香菜炒牛肉,牛肉切成条,微微用淀粉腌之,炒出了嫩弹的口感,用来下饭乃上乘之作。
在南浔附近小住一晚,翌日清晨就没跑那么远了。
古镇外有一家“吉利面馆”,多是当地街坊光顾。
爆鱼面,容易被听成“鲍鱼面”,实际是把一大块鱼排肉油炸然后再煮入味,有一种又酥又韧的口感。
双交面应该是“双浇面”,两种浇头,主要是爆鱼跟把子肉的组合。
浇头主要有爆鱼、鳝段、把子肉、大排、牛肉、白切鸡、酥肉、荷包蛋等。
厨子先给每碗加上滚烫的酱油汤,然后面条烫至九成熟,还有一点点硬芯,放入碗中摆成“鲫鱼背”的样式。
饭量大的一筷子夹起来,浇头还没来得及吃就一口给嗦了。
“老板,再加份面条!”
这样一来,到早上这碗面结束,南浔一日游才算完整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