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定边融媒】
一直以来,我对定边县的感情是很亲切的。这或许有几个缘由,定边是北宋名相范仲淹以“底定边疆”之意取名的,恰恰我的故乡清涧县也是这位南方才子抵抗西夏侵扰而建城的,家国情怀使然。河流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定边被喻为“陕北的水塔”,是陕西省境内泾河、洛河、无定河三条河流的发源地,从小我就沿着无定河水流边上的一条公路,坐着班车外出求学,这条古老的河流,流经清涧河口村汇入滔滔黄河。还有一点,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公众号上经常浏览定边作协发表的文章,还有特别喜欢李小明的散文集《回望白于山》,所以对一些风土人情非常熟悉,也甚感兴趣。
这是我第一次走定边。中午一点半,我在公司总部开完会,也没来得及吃午饭,就打电话叫了一辆榆林至定边的通勤车,每人车票100元。这种车往往会等人,载着有晕车史的我,奔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一会儿,我的头晕得极其难受,脸发白发冷,直到上了高速才缓解了一点儿。一路上,道路两旁地势非常开阔,随处可见蔬菜棚,太阳能光伏板,游梁式抽油机……上下缓慢摇动的“驴头”,只有途经延安的时候见过。我也知道,我即将到达的城市,是中国的油气产能第一大县。走了约三个小时的路程,下了高速,接待的同事带我们吃了一份牛肉拌面,另外点了几份荤素菜,拌面特别筋道有味,立马消除了一路的舟车劳顿。
初到定边的印象是,地势开阔,街面很大。我心中暗暗想,即使是一座国际大都市,选址在这儿也都绰绰有余。有的街铺前宽度比汽车行驶的路面都宽,一点儿也不用担心停车难的问题。我每到一个城市,喜欢从住的地方出发,沿着矩形状街道走一走,散散步,这样也就不会迷路,这是我在西安上学期间留下的习惯。后来回到山区小城,就再也没这样尝试过,今天,又可以回味大学时光啦。可惜我走着走着,感觉回不到起点。它的街道足够长,长到你开始怀疑自己的体魄、意志。
定边是一座石油之城。每天早间,餐厅随处可见穿着橙红色服装的石油工人,他们衣服的上臂印着“中国石油长庆油田”8个字,他们中大部分是身强力壮的男人。是啊!他们的脊梁挺起了国家的能源命脉。他们或是谁的儿子,谁的丈夫,谁的爸爸。在外工作是清苦的,就像靖边诗人周文婷在她的《石油小城》中写到,“有人将石头扔出小城,有人将石头捡回小城,然后,堆成一朵石油花......”。这也让我想起刚刚大学毕业,去甘肃肃北矿区上班的经历,矿区几乎都是男人,大家从五湖四海来,四川的、东北的、河南的,包括我这个陕北之北的人,每天面对的是大山、戈壁、盐碱水和心中的一抹寂寞。
定边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一座城市。边塞文化、黄土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在这儿汇聚交融。初到定边,发现有的人说话口音中带着关中味儿,感到特别奇怪。定边离关中那么远,语言怎么会有关联呢?定边历史上是一座移民城市,关中口音曾随移民和商贸活动向西北扩散。境内明长城遗址绵延不绝,时而起伏,时而藏匿在戈壁中,让人留恋忘返。从酒店出发,沿着西环路右转至定莲路,西正街。想一睹定别鼓楼(原名玉皇阁)的风采。和西安不同,它东西两面分别叫东正街和西正街。宽阔的道路十字中央矗立着一座玉皇阁。坐北朝南,俯瞰着这座城市的繁华。这座玉皇阁具有显著的明代建筑风格,基座高大,阁楼纤小玲珑。询问路上行人,说是上不去,门锁着。心怀一丝丝遗憾,我就沿着南大街往回返,路上随处可见宁A牌照车,绕道新华南街时,路过一处定边伊斯兰小学(公学)旧址。突然间觉得,一座城市只有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欣赏,才会显得勃勃生机,正所谓“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夜晚,我缓缓翻开酒店书桌上的一本《大漠延绥 九边巡旅》,其中一篇《盐肆曲和号角鸣》,带着我穿越时空,沉浸在对定边营堡的联翩浮想中。
定边,也是一座美食之都。定边美食包罗万象,独具风味。鲜嫩入味的大块羊肉,香辣过瘾的麻辣烫、羊杂碎,爽滑麻辣的羊肝子酿皮,筋道酸爽的剁荞面……街上的火锅店,茶馆,茶楼,茶室比比皆是。同事带我们去了一个茉莉花开中式餐厅,记得有一道菜印象非常深刻——炒灌肠,焦焦脆脆的,炒得很香,味道很赞。定边,这座塞上小城,现在已经远去了鼓角争鸣,焕发出现代都市的精彩纷呈。
为期五天的例行工作结束了,我坐上了从定边至绥德转乘清涧的列车。一路上,窗外的风景一帧一帧变幻着,在我的心中激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我在心中轻轻的问自己,下次什么时间来呢?我想大约会是八月份的红花荞麦文化旅游节。带上孩子,爱人,赶赴塞上的荞麦花海。
作者:张伟伟
本文来自【定边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