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古城所设置的五门,即东、南、西、西北、东北门,每个门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
东门
东门往东,直通沙尔沁章盖衙门,远达绥远府城及内地津京。商人们从津京等地贩运来的大批货物,“上至绸缎,下至葱蒜”,源源不断地运进包头,并在包头开店设栈。这些运来的商品,除部分在包头城内或邻近旗县销售外,大多数都走草原,转销到蒙古地区,如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大库伦(今乌兰巴托),有的远探新疆,最远的深入到俄罗斯腹地。汉人们称其为“旅蒙商”“蒙古行”。由黄河水运西来转运的或是在包头加工后运往内地及津京的牲畜、皮毛、药材、特产,也要从东门经旱路运出。东门还有一个重要功用就是给城里进水进菜。
老包头东城门
东北门
东北门是拉运煤炭和柴草的要道。人们常说:“烧在前来吃在后”。旧包头人口多达七八万,生产、生活必需品之一的煤炭,主要来自石拐沟。在石拐地区的横岭竖峰之间,蕴藏着大量的优质煤炭,很早就有人在那里开窑挖煤。煤窑距老包头城六十华里,运煤的工具主要是牛马车、骆驼和毛驴驮子。他们每日里装上煤后半夜出发,天一亮就到了东北门外的先明窑村。在冬季“三九天”运炭高峰时,每天从东北门运进城里的煤炭大约有三四百吨。
老包头东北门
南门
老包头古城的南门有过两处。一处是最早在建城垣时就开设的南门,位置在当时的南圪洞街的南头直抵南城墙处,是个单门洞;另一处是后来冯玉祥将军率部驻包后,为解决大型机动车辆出入城内而在富三元巷最南头直抵南城墙处修建的南门,这是个双门洞,一个门洞专走车辆,另一个供行人行走。那个时候的南门主要是接送由官渡口岸来往的客货。
老包头南城门
西门
西门向西经过西脑包是直通我国西部的陆路官道,经船筏西来的客商选择由陆路回去时,大多出西门上路,到西部做买卖行陆路的商队,也多从西门进出。西门另外一个作用是进粮食。每日里,从西门运进城里的糙米、小麦,经过加工成为不同等级品种的大米和面粉,有的又制作成五花八门的干货熟食供人们消费。
老包头西城门
西北门
西北门直通后山大路,后山及草地乃至蒙古、俄罗斯的所需与产出往来的主要进出此门。其中从包头周边及草地贩运来的大小牲畜从西北门进城后,被统一安排在牲畜市场——牛桥街(今三医院门诊部)一带进行交易。
包头西北城门
如今,除北梁大仙庙后墙一段不足二十米长且鲜为人知的石垒墙外,已经很难再寻觅到包头古城墙的影踪了。当年就地挖沟取土夯实筑成的古城墙及其雄伟的、各按所需辟建的五门,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