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县位于广西西南部,东邻崇左市江州区,南接宁明县、凭祥市,东北面与大新县相连,西北与越南接壤。龙州为边防重镇,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的边关商贸历史文化名城,西有水口关,西南为平而关。光绪十五年(1889年),龙州被辟为对外陆路通商口岸,是广西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龙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江革命胜地。龙州县是红八军的故乡,是中国天琴艺术之乡,是中国长寿之乡,是世界花山岩画文化遗产地。龙州文化底蕴丰厚,自然风光旖旎,地质景观独特,名胜古迹甚多。境内有壮民族文化瑰宝左江花山崖壁画,有抗法古迹小连城,有一代伟人邓小平坐镇指挥龙州起义的红八军军部旧址,有越南国父胡志明等越南革命者秘密活动旧址,有法国驻龙州领事馆等大量历史人文景观;有景色秀丽、云遮雾涌、神秘莫测的弄岗国家自然保护区,有令人流连忘返的上金水乡风光,有誉满区内外的金龙美女村乡村美景等等。其中,红八军军部旧址和小连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八军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胡志明展馆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
历史沿革
龙州秦属于象郡地(据《广西通志》记载,秦始皇灭楚,略定百越后,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百越以东属南海郡,以西属桂林郡,庆远、思恩、太平以达交州均属于象郡),汉属龙编县交趾郡地,后汉属交州刺史部(按:交州汉初为交趾郡,汉建安中期改交趾为交州),晋及六朝时,仍属龙编县交趾郡地,唐武德四年,始于龙编县内置龙州,隶属交州都督府。唐贞观元年为羁縻州,属安南都护府,宋仍为羁縻州,属邕州永宁郡(按: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赵鼎随狄青征蛮,以军功世袭该土)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至1307年),升龙州为万户府,属太平路。明洪武二年为龙州,洪武九年,龙州直属布政司,后来又属太平府,清初因明制。到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分龙州为上龙、下龙两个土巡检司,均隶属太平府。雍正五年废司置厅,移太平府通判驻下龙司地。乾隆五十六年复置龙州,仍属太平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升龙州为府。凭祥、上龙、上冻诸州均为龙州府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再改为县,属镇南道治;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上龙、金龙合并为上金县。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改龙州为龙津县,解放初期仍称龙津县。
解放初期,龙津、上金两县县名不变,属广西省人民政府龙州专员公署管辖。1951年5月5日,两县合并为龙津、上金联合县,县治设于龙州城,1952年8月,改县名为丽江县,属崇左专区管辖。1953年4月23日经政务院批准丽江县名因县名与云南省丽江县同名,复称龙津县,属广西省邕宁专区。同年12月,属桂西僮族自治区邕宁专区。1953年初,直隶桂西僮族自治区。1956年初直录桂西僮族自治州,1958年1月,属广西壮族(原僮族改为壮族)自治区南宁专署。同年12月,龙津、宁明、凭祥三县(市)合并成立睦南县,治凭祥市,1959年1月改名龙州县。5月,裁撤并县建置,原龙津县各机关迁回龙州,仍称龙津县,属南宁专署。1961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龙津县更名为龙州县,1961年12月31日,正式更名为龙州县至今,仍属南宁地区。2002年12月28日,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崇左市,龙州县划归崇左市至今。
行政区划
明及明以前龙州县区划无考。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分龙州为上龙、下龙2司,原州辖地9峒。上龙司分领5峒半,即古甑峒、四牌峒、上王峒、下王垌、沿江峒、悠科半峒,下编32甲,辖352个自然村(即今称的自然村,下同);下龙司分领3峒半,即武盈峒、遵峒、罗回峒、唵布半峒,下编31甲2关2军,辖305个自然村。原归龙州承审的上下冻土州分为上、下两峒,下编6甲2歧1总万户,辖133个自然村。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曾施行保甲制,区划无考。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实行地方自治,龙州划为仁、义、礼、智、信5区,区下设段。仁字区以上降圩为中心,设5段,辖3圩81村;义字区以彬桥圩为中心,设4段,辖3圩107村;礼字区以罗回圩为中心,设5段,辖3圩123村;智字区以江南原铁路局为起点到掬该、那赖、邓桐等村,设6段,辖1圩105村;信字区以县城为中心,设内城、外城各5段,辖50条街巷67村。上下冻土州划为忠、恕2区,忠字区以下冻圩、叫堪为中心,设4段,辖70村;恕字区以今峒埠、春秀、布局一带为区域,设4段,辖74村。上龙土司划为甲、乙、丙3区。甲区设武德、科苛村、沿江上甲、上龙、沿江下甲、古甑峒、各龙等7段,辖122村;乙区设四牌垌、七村暖赛、上五峒、下五峒4段,辖126村;丙区设窑头、小岸、芹村、驮棉、响水、亭亮等6段,辖103村。金龙峒是年新归龙州承审,区划无考,全峒辖90个自然村。
民国初因清末制。民国3年(公元1914年)停办自治会,龙州以仁、义、礼、智、信区按序称1、2、3、4、5区。16年废所辖州、司、峒土属建置,上下冻土州(后改称下冻)划归龙州县,编为常字区,按序称第6区;上龙司、金龙峒并置上金县,下编为窑头、上龙、逐卜、金龙区,按序称1、2、3、4区,下设村、街、甲,每村辖几个、十几个、二十个自然屯不等,街辖所属小巷,甲辖十几二十户不等。民国22年推行保甲制,新编配乡镇村街甲,龙州县划为2区、3镇、11乡、142村(街)、1353甲,上金县划为1镇、7乡、78村(街)、806甲。27年龙津县裁楞巧乡,将乡属7村分并入城区3镇,32年撤新街镇,全属设10乡2镇。上金县于民国27年以东靖镇西宁乡并置金龙乡,上龙乡改名龙泉乡,以响水乡析为响水、天西两乡,直至两县解放。
1949年12月,龙津、上金两县解放后,龙津县设城区、河南、青山、水罗等4区,后按序称1、2、3、4区;上金县设上金、逐卜、武德等3区,后按序称1、2、3区。各区设人民政府,区以下乡、村仍沿用原区划,县城撤原大镇,改设4小镇和城边乡,共设19乡,4镇,220村,2159甲。废除民国时期乡公所旧制,成立各乡人民政府。
1951年5月,龙津、上金两县合并,以原区编为1、2、3、4、5、6、7等区(原上金县1、2、3区以倒顺排为5、6、7区),下设39乡、4镇、205村。取消乡以下保、甲制度,设立村、屯农民协会和农会小组。
1952年为适应土地改革运动开展,将乡治划小,计设123乡、4镇。
1953年初土改后期建设政权,设74乡,撤消城区小镇建制,设立5个大街居委会,将亭亮乡、谷隆屯划归宁明县管辖。翌年第一次普选后,各区改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
1955年11月,县辖7个区改以所在地命名,按序称龙州镇、百秾区、下冻区、水口区、武德区、逐卜区、上金区。至1957年底,区(镇)下辖乡、村和大街不变。
1958年2月撤区并乡,取消7个区建制,以79个乡(街)并为21乡1镇,即:龙州镇、霞秀乡、联甲乡、八角乡、上降乡、下冻乡、布局乡、彬桥乡、平而乡、水口乡、罗回乡、塘巧乡、武德乡、科甲乡、上龙乡、金龙乡、牌宗乡、逐卜乡、中山乡、芹阮乡、天西乡、响水乡。下设198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后并为88个),城镇仍设街委会。
1958年9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撤消乡(镇)建制,以原区(镇)疆域为基础,设龙州、河南(原百秾区)、五星(原下冻区)、水口、武德、原子(原逐卜区)、上金等7个人民公社,下设63个生产大队,482个生产队(大队与原区划村辖地有所增减,小队以一屯、数屯为一队或一屯为数队不等,下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设管理委员会,生产小队设队委会。
1958年12月中旬,龙津、宁明、凭祥三县(市)并置睦南县(后改名龙州县),县以下区划初期未变,至翌年3月整社时,又将原属龙津县的7个公社按1958年并乡区划划为22个公社,社名除以原布局乡改称沿边公社外,余以乡名为社名,将下辖大队、小队析为200个大队、1025个小队(生产队)。
1959年5月初,撤消并县建制,龙津县按原疆域和整社时区划治理,至10月,又将22个公社归并为龙州、霞秀、八角、下冻、彬桥、水口、武德、逐卜、金龙、上金、天西等11个公社,将200个大队、5个大街道居委会缩并为176个大队、3个大街居委会。
1961年,将11个公社析为龙州、霞秀、八角、上降、上龙、平而、彬桥、下冻、水口、罗回、武德、科甲、金龙、逐卜、牌宗、上金、天西等17个公社,下设244个生产大队。
1962年8月,调整原体制,全县设7个区(镇)82个小乡(又是小公社),1335个生产队(未含街道居民小组)。
1965年至1966年,撤区复设龙州、八角、彬桥、下冻、水口、武德、金龙、逐卜、上金等9个大公社,下将原小乡(社)改为大队;城区复设3个居委会,将原小队并为960个。以原属上金区的天西、安农、亭乐、立新等4个小乡(社)拨归宁明县,将原属下冻区的平而小乡(社)拨归凭祥市,划出的5乡(社)共辖61个生产队。
1969年,将地处县城附近原属八角公社的霞秀、新民、岭南、板门、百秾五个大队,原水口公社的自清、楞巧大队,原武德公社的自善、上龙、民强大队,原上金公社的巴那大队等11个大队划出增置霞秀公社;将原属上金公社的响水、龙江、棉江、高峰、红阳、四清、平南等7大队划出增置响水公社。全县共设11公社97大队967生产队。
1973年,龙州公社改名龙州镇公社。
1980年,改龙州镇公社为镇人民政府。将部分大队、生产队划小,全县设1镇、10公社、120大队、3个居委会、1251个生产队(含14个非农业队),县设若干个农业管理区(不久裁撤)。
1982年辖一个镇,十个人民公社,一百二十个生产大队,一千二百五十三个生产队,九百九十四个自然村,三个居民委员会,二十一条街道。全县41136户,232769人,其中农业人口208351人,百分之九十为壮族。汉族及其他民族占百分之十。县人民政府驻地龙州镇。
1984年底,撤消人民公社建制,实行政企分开,设立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本县除以八角公社析建为八角、上降两乡,以霞秀公社霞秀大队分置河屯、镇秀2村,以百秾大队析为百秾、贯明2村,以金龙公社民建大队析为民建、新建2村,以响水公社响水大队析为响水、鸣凤2村之外,余以原公社辖地为乡,原大队辖地为村,原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乡、村名仍沿用原公社、大队名称。适当增设了16个村民小组,全县共设11乡、1镇、124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1267个村民小组、21个居民小组。
2014年龙州县辖5镇、7乡、117个村委会和10个社区居委会。
2018年,龙州县下辖5镇7乡,即:龙州镇、下冻镇、水口镇、金龙镇、响水镇、八角乡、上降乡、彬桥乡、上龙乡、武德乡、逐卜乡、上金乡。
目前龙州县下辖5镇7乡,即:龙州镇、下冻镇、水口镇、金龙镇、响水镇、八角乡、上降乡、彬桥乡、上龙乡、武德乡、逐卜乡、上金乡。龙州县共有117个行政村,17个社区,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县常住人口约22.7万人,壮族人口约占95%。
大美广西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