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清明节小长假第二天,我一早从包头市区出发,前往固阳县和石拐区进行为期一天的野外访古。这次行程第一站来到了位于金山镇的革命烈士纪念塔。第一次来到是在在2021年清明节期间。这次来到纪念塔前首先是对逝去的革命先烈进行瞻仰,其次进行了拍摄照片和短视频。
据金山烈士塔文物保护碑文记载,为纪念和缅怀内蒙古骑兵第四师在解放战争和剿匪斗争中光荣牺牲的烈士,1953年由中共乌兰察布盟委员会提议,于金山镇东北部高岗建造烈士塔,1955年8月建成。塔身以花岗岩砌成,方形基座,边长7.6米,通高17米,正面为时任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题词“烈士行永垂不朽”;塔顶为身跨战马、高举马刀的铜鎏金骑兵塑像。塔下建地下室,安放350名烈士遗骨,缺失遗骨的设立烈士灵位。2006年8月,固阳县人民政府对烈士陵园实施修葺扩建,新增骑兵第四师荣誉陈列厅,裁种松柏花草,美化环境,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阅读包头著名历史专家张贵老师所著《骑兵师的5000公里“回家”路》了解到:“在骑四师组建后,曾参与保卫、锡、察、乌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参见平津战争,解放察哈尔战役,乌兰察布盟战役,建国初期在绥西、绥北(今内蒙古西部)参加剿匪等,为内蒙古解放事业和巩固新中国政权做出了杰出贡献。解放战争中骑四师共大小战斗224次,击毙敌人1514人,俘虏1576人,接收投诚者570人。缴获枪2130支,炮62门,子弹84660发,汽车10辆,马匹7065匹,骆驼72峰。剿匪大小战斗14次,击毙和俘虏土匪700余人,缴获枪支765支,子弹22753发。在1951年8月,中共乌兰察布盟蒙委和政府决定成立骑四师寻回烈士遗骨小组,骑四师师长毕力格巴图尔说“一定要将烈士们的遗骨找回来,以慰他们在天之灵”。烈士遗骸收集小组历时半年,行程5000公里,走遍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察哈尔省等40个地方,核实烈士名单、籍贯、年龄、职务。绘制了寻找路线图,包括烈士牺牲时间和地点,掩埋地点的地形和标识,缝制了350多条布骨灰袋,四子王旗准备了12封骆驼装运烈士遗骨。寻回烈士遗骨小组将锡林郭勒盟苏尼特旗好日高庙、阿其图、陶高图庙、温都尔庙安放的革命烈士以及达茂旗、武川县、四子王旗、乌拉特中旗、固阳县、土默特右旗、商都县、兴和县147名革命烈士和108名病故军人的遗体就地火化。多数烈士遗体、遗物没有腐烂,还找下了放在衣兜里的个人档案布条,其中包括骑四师十团在包头八背沟和翁格尔沟牺牲的烈士、只有11民国烈士遗体没有找到。后来在1951年5月1日,乌兰察布盟盟长毕力格巴图尔提议,决定在固阳县城东小山顶上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四师纪念塔,安放革命烈士骨灰....

据张贵老师所著《骑兵师的5000公里“回家”路》文章里有一段专门深入详细介绍这座纪念塔塔顶鎏金骑兵塑像的来历:1953年5月,纪念塔顶端建造了骑马战士塑像,意为压倒敌人,勇往直前。因此,选定战斗英雄黑山阻击战特等功臣获得者努塔为原型,身背骑四师神枪手双山的步枪,手持战斗英雄王连胜的马刀,骑着骑士们最心爱的长鬃枣红马,多次排练定型。塑像战士身高1.63米,战刀长0.88米,枪长1.15米,战马长1.76米,高1.62米。

毕力格巴图尔,(1908——1974)又名赵璧城、图穆洛甫夫、杨立登、王福元、赵子玉、周振,蒙古族,呼和浩特市郊区什兰岱村(原属土默特旗)人
离开金山镇后我来到位于固阳县境内的厂汗门洞遗址, 厂汗门洞遗址位于包头市固阳县忽鸡沟乡厂汗门洞西南30 米处,地处五当沟上游。遗址地处黄土山丘上,北依山头,西为断崖;东、南邻河槽,遗址东西100 米,南北60米,文化层最厚 0.5米。地表见有陶器残片,器形为庆褐陶钵和小口罐、夹砂红褐陶侈沿罐、砂质灰陶罐等,纹饰有凹弦纹、附加堆纹、细绳纹等;调查还采集到石斧,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也是目前固阳境内唯一一处被发现并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里周围山沟秀美、小溪流淌、遗址所处向阳的台地之上包含了阿善文化和海生不浪文化的内涵,为研究包头境内阴山山脉大青山段新石器时代遗址由南向北分布提供了新的线索。
之后沿着五当沟一路向南行驶来到位于石拐区境内的冻死鬼湾遗址和木瓜渠遗址,它们均是新石器时代遗址,结合附近的腮大坝、毛忽洞、碱水渠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见证了石拐区境内丰富璀璨的史前文化。其中冻死鬼湾村位于包头市青大五线(青山—大庙—五当召)东端石拐区境内,地处五当沟腹地,因地处山湾风口处,入冬后寒冷逼人,故以“冻死鬼湾”来命名。此前在该村附近向阳台地上发现古遗址,与其东北方向的木瓜渠、西南方向的腮大坝所发现的遗址均为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之久。五当沟自古便是一条沟通阴山南北的咽喉要道,南、北分别有古城湾、下城湾两座汉代古城扼守,沟谷内发现有汉代当路塞、清代石门遗存等。冻死鬼湾村目前住户屈指可数,黄土梁下遗存的的部分窑洞为清代中后期至中华民国初期通过走西口来此地谋生的实物见证之一。
沿着沙明线向南行驶来到格亥图村附近找寻羊窑沟遗址,为包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查阅《内蒙古地名志—包头市分册》得知羊窑沟名称由来:“过去当地牧民曾在此处熏过羊,故名”,地处山区,以牧为主。
查阅关于羊窑沟遗址的资料中得知,该遗址位于石拐区五当召镇格亥图村附近山沟内,遗址平面呈现长方形,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10米,面积约800平方米。现存有5间石砌房基,10间土房基,东西排列。石砌墙存高约2.3米,厚约0.5米。南墙断层留有3个排水孔,宽约0.3米,高约0.5米。地表散落有白瓷片、黑瓷片等。根据出土遗物判断,该遗址时代为明清时期。
明代以前,石拐地区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之地。明朝初年,明太祖派兵北征阴山以南,令石拐地区始有汉族人迁人定居。明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明军攻取云内州。明王朝依元代日制,设云内州,属大同府。今石拐地区归属大同府云内州管辖。清顺治九年(1652年),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蒙古人迁到今石拐地区的五当沟、水涧沟、哈隆贵沟一带。康熙元年(1662年),今石拐地区蒙古族、汉族杂居村落形成,并建有城堡(今格亥图村、古城塔村和旧石拐村)。羊窑沟遗址当属此时文化遗存。乾隆十四年(1749年),石拐村以北22千米处的莎林沁(今吉忽伦图苏木)扩建五当召。此后宗教活动和经贸活动日渐频繁,石拐地区成为北往五当召的重要交通要道。
继续向南来到古城塔村附近,和三年多以前我第一次来到一样,这次也仅是看到了石门古商道文保碑,至于怎么才能攀爬到大石门V字型豁口处,看来得有知晓路线的人带领下才可以前往并找到。
这次为期一天的野外访古行程到这里就结束了,上述这些古遗址和革命遗址一部分对我来说算是“故地重游”,一部分则是“新路历程”,在路上的心情是美好的,在认识层面上也有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对了解固阳和石拐历史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