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州,在光明港边,
有一村,名为远东村。

村中,有将军庙,见证琉球国进贡的历史,
村中,有古榕树,见证多姓聚集而居村史,
村中,有九肩垱,见证孙氏先祖发家历史。
村中,有中山像,那是孙中山后人所捐赠。
……

今日说远东村,旧时村貌难寻,
但,
那是诸多外来务工子弟记忆!
很多异乡人,
在福州第一站,便是在这。
青春的记忆,成长的记忆。

外卖员,曾骑着电动车在里穿行,
打工者,迈着沉重步伐踏入租房,
商贩们,吆喝声与讨价还价声音,
菜馆里,川菜厨师依旧坚守川味,
道路上,有四川话、有福州话……

只是,转眼一瞬,
远东村,
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拆迁了。

曾经的远东村,
东至洋里村,西接远中村,
北连上洋村,南为光明港。

远东村,
鼓山山脚的村落,临水而居,
村中有小河穿村而过,
名为磨洋河,南北走向,
北端,发源于鼓山山麓,
南端,汇入光明港内河,
远东丽景西侧,那条内河便是磨洋河。

古时,
这在鼓山山脚,沃野千里,阡陌人家。
今时,
商品高楼拔地,群楼争高,众楼遮目。

远东村。
在明朝,
琉球国为明朝附属国,
因琉球国进贡,
光明港水运应作而生。

琉球国使者,
海上而来,至闽江口,逆流而上,
至光明港,再到新港,到柔远驿,
下榻休息,休整数日,进京纳贡。

据传,
在明朝嘉靖年间,
琉球国金伯通将军护送琉球使者来华夏,
船至闽江,飓风袭来,船毁人亡。
金伯通将军尸体漂浮至远东村,
村民捞起尸身,查看腰牌,
方知是琉球国金将军。
后在村中建将军庙,纪念金将军,流传至今。

如今,
凤洋将军庙还在,其中侍奉金将军神像,
光明港的风吹了几百年了,信仰还在。
只是琉球国不再是华夏附属国。

至明末清初。
相传,
隆武政权,在闽建立,
福州成为陪都。
孙氏始祖为南明隆武皇帝御前侍卫,
因救驾有功,
隆武表彰其救驾之功,欲赐官赐财。
孙氏始祖孙惠成均不要,
只请求隆武帝赐予其一块地。
隆武帝特赐孙氏始祖一块条石,
告知孙氏始祖:
你扛起这块条石,
往前走,起点至终点,
所圈之地,便赐予你。

孙氏始祖扛起条石,
左肩累了,换右肩扛,
右肩累了,换左肩扛,
共换了九次,精疲力竭,
这次扛石圈地获得土地,
便是鼓山山脚肥沃土地—远东村。

那块所扛的条石,
因在孙氏始祖肩上换了九次,
名曰九肩垱,
并刻字于其上。
一为纪念隆武帝的一言九鼎,
二位纪念孙氏始祖扛石艰辛。
如今村中有九肩垱,
据说原九肩垱早已不知所踪,
今日石条为后人重刻,纪念先祖。
时代变迁,
在2011年,村中有了孙中山铜像,
矗立在光明港沿岸。
这年,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
在全世界范围内捐赠100尊中山像,
远东村的铜像为第75尊。

因孙中山曾来福州,
亦是因为远东村是孙氏聚集之地。
村中的孙氏宗祠依旧还在。
这座宗祠,
旧社会时,曾是私塾,
新中国后,开办过幼儿园,小学,
亦是村你们对教育的重视。

时过境迁,
后来,远东村、远中村、远西村拆迁,
在福马路以南,远洋路以北,
在福光路以东,东三环以西,
开始造城运动,城中村慢慢消失。

远东丽景、远东路、
远东花苑、远东公交站……
以远东命名的地名出现了。

有时想想,
古时城中村,
那是先祖定居于此,必是山清水秀,
远眺鼓山,静听流水,
耕读传家,一代又一代。

时代变迁,
成为务工者落脚点,
承载起立足福州的希望,
忙碌而迷惘。

城中村,
房屋杂乱无序分布,电线杆电线亦是如此,
地面破裂年久失修,小商小贩推车穿梭着,
用着勤劳的双手,怀着一颗执着的心,
用力在这城中活着。

落魄的人、失足的人、迷惘的人、
收租的人、开店的人、路过的人,
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太阳总是要升起来,
太阳总是要落下去,
时间,有时默默在无意间,
教了人很多事……

拆迁了,围挡围起来了,
村中人,
告别了那阴森又狭窄的巷道,
屋中那腐臭和霉臭没人再闻,
楼下的麻将馆棋牌室关门了,
已拆,尘土飞扬……

有人把青春留在这,有了在这留了段青春,
成长的记忆总那是那样鲜明,
因为村外,便是高楼霓虹灯,
城里村中,
都在奔波努力,
都在为实现梦想,因为那有一线希望。

就好像昏暗的出租中,
总在等候一缕阳光,
那一缕阳光可以是清晨,
可以是中午,也可以是傍晚,
因为总有人信,
总会等到那一缕阳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