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博物馆,喀什少年站在龙山文化黑陶与西域彩陶的展柜间仰望历史文明的长河;青岛港全自动化智慧码头,了解无人驾驶AGV、自动化桥吊、智能控制系统等技术……7月初,来自新疆喀什二中的15名学生赴山东开展了为期8天的研学活动。在济南和青岛,他们前往积成电子、老舍故居、趵突泉、青岛栈桥、国家深海基地、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地交流学习。
“山东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在科技创新上也有很多突出成果,研学资源丰富。这次活动我们希望通过文化研习和科技实践并行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认知水平。”该研学活动组织方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工作人员李林表示,“研学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探访济南名泉、大明湖、超然楼等文化地标感知齐鲁文化,又能在探索计算机应用、海洋科技和基因科学的科技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
进入暑期,山东各地迎来研学游高峰。记者走访发现,今年暑期的研学游市场,价格回归理性,研学产品品质竞争加剧,家长们如今更关注孩子能否在行走中真正汲取成长的养分。山东各大研学景区开始做深做实产品内容,创新研学体验形式,反映出供给端正从“游大于学”向“学游并重”,再向“以学定游”的深化转变。
借助互动装置体验“五御”技巧,亲手编制一卷竹简,加入一场射艺大比拼……近日,游客刘先生一家在曲阜鲁源村做了一天孔子的学生。“鲁源村给人的感觉很有穿越感,村子里随时都能碰到可以互动的古装NPC,孩子也在沉浸式的情景课堂里学到了知识。”刘先生说。
“相比于以前那种单纯参观讲解的形式,现在家长更倾向于选择深度有趣、包含任务和体验环节设置的研学内容。”尼山圣境研学产品部助理部长刘继福告诉记者,“所以我们目前也研发了一些像‘鲁源村方块字侦探’这样带有剧情任务主线的营期产品,将知识植入任务环节增加研学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记者了解到,目前尼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已经形成了“尼山孔庙溯源、尼山圣境朝圣、鲁源村体验明礼生活”的大尼山研学环线。“学生研学团队在尼山圣境可以参加‘礼敬先师’等古礼仪式;鲁源村则面向学生研学、亲子游学、成人研修等更广泛的客群,开展全龄沉浸式研学,研学场景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刘继福介绍道,“尼山圣境+鲁源村,组成了体系化的研学线路和产品,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选择感兴趣的形式和内容。”
暑假期间,是中小学生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的高峰时期。据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副总经理兼营销总监刘东介绍,今夏到景区开展红色研学的学生已达21000多人。此外,这个暑假到“红嫂家乡”红色写生的学生也有很多,“我们接待了30多个写生的学生团队,共计1500人左右。”刘东说。
“我们是昨天到这里研学的,晚上住下后开了个班会,今天上午参观了纪念馆,观看了小戏演出,研学课程很充实,同学们都很兴奋,也很受教育。”7月16日,青岛初二学生夏洪波,和20多名同学一起在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开展了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后,感觉收获满满。
据了解,今年暑期该景区研学呈现大团队多和生源地广的特点。300人以上的研学团队有20多个,其中有两个是千人以上的超大团队;研学的学生不仅来自省内的济南、青岛、临沂、淄博、潍坊、济宁、菏泽等十多个地市,还有来自上海、江苏、河北、河南等多个省市的学生。此外,破局“一日游”,今夏该景区“二日游”团队多了起来,达到6000多人次,“二日游”比例占学生总数的近三成。
在山东,除了儒家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研学内容逐渐深化丰富,各地还结合各自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涵盖文博研学、自然科普、工业研学等多个领域的研学产品。记者了解到,2025年上半年青州市共接待研学游游客60余万人次,带动消费超8000万元。其中青州博物馆增设青博研学体验中心特色研学场馆,推出汉服、和香、漆扇、软陶黏土、彩绘等多项非遗传承技艺体验活动;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云门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和隆盛糕点制作技艺分别开展特色研学游体验,探索“工业+研学”跨界融合。
(大众新闻记者 唐晓宁 通讯员 郑树平 参与采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