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
多年前在京城待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住在龙潭湖附近。不远处有护城河,周边还有潘家园,距陶然亭公园也很近。晚饭后围着龙潭湖转转;空闲时,穿过龙潭湖公园东北门,去逛逛潘家园。日子过的很快。
有一天就想起了法源寺。满清即将崩盘历史段落里,许多的变法、维新中的风云人物,谭嗣同,梁启超,康有为等等,他们是在法源寺里讨论变法。
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是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北京法源寺》是一部有着深刻隐喻意味的思想小说 ,它以“详人所略 ,略人所详”的独特叙述方式,诗意地再现了中国近代最黑暗时期一批文化思想巨人寻找救国之路的心灵历程。借改革时代人物之口讲述他对善与伪善,死事与死君等问题的看法,代表了近百年来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的最深刻境界。从哲学的思想性看,大体上是继《道德经》之后,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人思想的书籍。
连忙从百度查。法源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7号。可在教子胡同南口站下车前往;还可以在南横街路口北站下车前往;也可以在菜市口西站下车前往。地铁也方便,乘4号线。
在一个秋高气爽日子里,按照查好的线路前往。顺着西砖胡同的小巷,一步步步入。
早就想去法源寺看看,只是想想。此次得以实现是人在京城、时间也自己操控。想看看的缘由----慕名。和想去陶然亭一样,当年李大钊陈独秀多次在陶然亭讨论建立共产党。
到法源寺是探寻“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近代著名革命家谭嗣同的足迹。谭嗣同,梁启超,康有为曾在法源寺里讨论变法变革。
谭嗣同出生于宣武门外的烂缦胡同,戊戌变法前夕进京时又居住在半截胡同的浏阳会馆。烂缦胡同和半截胡同都毗邻法源寺。因此,不管是少年时候的谭嗣同,还是青年时候的谭嗣同,都可以信步来到法源寺。
懒眠胡同----烂缦胡同
紧挨着的是有名的菜市口大街。清朝、民国时期,菜市口是法场,杀人的地方。距离牛街也不远。
法源寺位于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西砖胡同西侧。这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它的历史甚至超过了北京城的历史。
法源寺始建于645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而北京城的前身元大都,最早在1267年(元朝至元四年)才开始营建。法源寺比北京城早了600多年。
修建法源寺的人,是唐太宗李世民。那时,法源寺还叫悯忠寺。
多年前看过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据说此书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记住了书中很多历史情节。
法源寺
到了法源寺才知道,中国佛学院在法源寺。
有个朋友喜欢看哲学和宗教类的书,并延续到现在,和他所在地几个寺里的主持方丈谈论佛法,也成为朋友。
以宗教和宗教发展史为研究对象的现代社会科学门类,中国大陆将之设为哲学的二级学科,这样分类的认识基础是宗教哲学化后以一切宗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这个学科旨在通过对宗教现象、宗教起源、演化、性质、规律、作用的客观研究,揭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规律,宗教学在哲学分类下属人文学科范畴,在欧美体系下则为社会科学范畴。
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
悯忠寺
自认悟性还可以。现在的世俗生活虽平淡,但自我还没有超凡脱俗。喜欢清净,还没有向往离群索居的过那种清净的生活。
北方秋日的清爽,脱了暑气,很是适合四处走走看看。只是中国佛学院大门紧闭,略略有些缺憾。从铁门望进院里,那儿停着几辆车。
佛寺的清净美,承载了文化和信仰,是美学的一部分。它让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找到内心的平静。
或许你不信佛,但佛寺却是一种流动的美学实物,它提供了一种多元、规整、精致、谨慎、深刻、灵动、刚柔并济的静态美。佛寺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感悟。
古寺名剎,得名是有道理的。
法源寺前街7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