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每个县城都有一座文庙,俗称圣人庙或夫子庙,是县学所在,也是官府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莱阳文庙过去在旧县城东南隅,贴近东城墙,今宋琬故居以东的区域。文庙建筑群南北狭长,面积比县衙大得多。传说当年孔子在齐国寄居时曾到过莱阳,见莱夷地民风醇厚,流连再三而未东行,因此莱阳被称为胶东的首善之地。元明清三代,莱阳文庙经过多次整修增建,规模益大,因建筑华美,形制完备,被誉为“千县之首”。

民国《莱阳县志》载: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于县治西南隅建文庙,金末(宋朝景定年间1260~1264)毁于战火,元至元四年(1277年)移建于城东南隅,元末又被战争所毁,明朝洪武三年(1370)在城东南隅原址复建,明清两代里文庙一直得到了政府和士绅重视,多次集资进行过重修和扩建,渐成规模。
《莱阳市志》记载:“1928年军阀刘珍年部盘踞莱阳城时,部分被毁,1945年莱阳解放时其规模为:东西宽70米,南北长220米,占地1.54万平方米。”期间,国民政府和日伪政府都曾对文庙进行过修复。文化大革命中,文庙被毁。
文庙的核心建筑为大成殿。大成殿前有大成门、棂星门、泮池、戟门、九龙壁和五门牌坊,大成殿后有明伦堂和尊经阁,各有跨院。这些建筑沿文庙的中轴线依次排开,北高南低,气势宏伟。文庙前是开阔的广场,广场两侧柏树成林,南有一座万世宗师坊,北有一座九龙壁。
万世宗师坊是一座大理石结构的五门牌坊,高10余米,是莱阳城72座牌坊里最高大也最漂亮的一座,6根粗大的方形通天石柱有一抱多粗,柱子下面承托的长方型石底座稳如磐石,柱子顶端的三层罩顶和望柱,雕刻精美,最上层坊额竖书“文庙”,中层罩顶正中匾题“万世宗师”,两边配匾题 “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字体俱庄严大方,罩顶下层左侧刻有“明万历二十一年邑人孙旬……修”等小字,为建坊纪事。

坊北20余米远是一座先师庙壁,为青砖建筑,壁身上下的砖雕纹饰都十分精美,上有绿色琉璃筒瓦顶,四角翘檐,脊角有鸱吻,照壁南北墙芯都用方砖铺面,形成为斜方格,居中处皆镶嵌圆形九龙图,图案为五彩琉璃浮雕,庄重华贵。
九龙壁之后30米处是文庙前的戟门。戟门是文庙的前院门,两侧各有四间配房,外墙朱红。东西的墙角上各有一幢1人多高的大理石石碑倚墙角而立,上勒“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的警示。居中的戟门是由4根粗大的木柱子组成的左中右三个大门,上有彩绘斗拱飞檐和琉璃瓦罩顶,双层檐滴水,气势不凡。门内皆设有一道木栅栏门,据说这代表的是24方铜戟,是宋代皇帝奉赠给孔圣人的王者之制,以示威严。戟门左右的配房也是绿琉璃瓦罩顶,为神厨房和神库房,开门向北。

进入戟门是文庙的前院,两侧是围墙和厢房,墙边栽种着各种花草树木,院子中间是一个直径10余米的圆形的大水池,池子里养着荷花和鲤鱼,这叫泮池,是仿照曲阜孔庙的形制建造的,据说是为读书人洗笔洗砚而设的,也有鲤鱼跳龙门的寓意。明代泮池东有泮东书院和教谕廨。

正中一条砖石甬道穿过泮池,在池中架拱起一座石栏小桥,两边的游鱼可以自由来去。过了泮池,有3 道石台阶,上去是一个高台,台上有一座三门石坊,是用上好的亭山石料搭建的,石柱和横梁上没有复杂的雕饰,只有“棂星门”三个字,显得古老而朴素。
棂星门后又有20米的空地,正北便是文庙的正门叫大成门,是大成殿的门廊,房顶也是绿琉璃筒瓦屋顶,红色外墙红色的大门,显得特别威严庄重,民间叫它有三门洞子。大成门上有一块金色的“敕建”竖匾,两边侧门上也有匾额。大成门以里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两侧是围墙和高高的厢房,一直连通到文庙的北墙,围成了一个大院落。

进入大成门,大成殿便赫然在目了。殿前也是一个大院,院内两侧有20多棵合抱粗的古柏树,俱是元代移建文庙时所植,树荫蔽日,气象幽深。院中一条长长的石甬道直通大成殿。甬道东侧有一座高大的龟驮龙头碑,为清代重修大成殿记事碑,西侧原本也有一座龟驮龙头碑,传说石龟成精跑到了游仙宫,被全真道士施展法术压在了丹阳殿下。

大成殿又叫圣人殿,官称是至圣先师殿。殿前左右各是13级台阶拾阶而上,中间有蟠龙云石,台阶之上为宽阔的台基,高大雄伟的大成殿便座落在台基的后边。殿有3楹,1门2圆窗,屋宇高旷;朱红的殿门镶嵌着铜钉铜环,气象森严;大殿屋顶上为金色琉璃瓦罩顶,两头为歇山,飞檐凌空,气势雄伟;屋檐下是72个彩绘斗拱环绕,金碧辉煌,寓意着孔门有72 贤之盛;庙门顶端靠近斗拱处高悬一块金字匾额“大成殿”。
大殿里面,明柱4根,梁檩相接围成藻井,下面正中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高大坐像,塑像前的条山和香案都是大理石雕造的,上面摆放着祭祀的礼器也是大理石雕琢的,香火不断。孔子的身旁塑着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坐像,孔门十二哲的站像则分列在大殿的东西两边,两边的墙壁上则有孔子讲学和游历列国的壁画。1948年,莱阳城解放以后,大成殿成为政府和部队宣传部门的驻地,经常在大成殿前的台子上组织大型演出活动。大成殿前的东墙角边镶嵌着一方形庙志(2×2尺),是元代张养浩所撰《莱阳庙学记》的原志石,字迹清晰可辨,为莱阳重要的古文物之一。
大成殿的两边紧连着两幢略矮的庙宇,东边6间是忠义孝悌祠和名宦祠,西边3间是乡贤祠,忠义孝弟祠里供奉的是历代有忠义孝弟大德的人物,名宦祠里供奉着历代任职莱阳的贤德官员,乡贤祠里供奉着莱阳本地的历代先贤,每座祠堂里,在北面的桌案上都是一个个先贤和名宦的灵位,以享用香火和供后人瞻拜学习。乡贤祠以西通向后院的夹道,有一个圆门,是儒学门。
通过儒学门进入后院,正北是明伦堂6楹,矮于大成殿,瓦顶为绿色黄剪边琉璃瓦。明代在大成殿的西南厢设有启圣殿,原本是供奉孔子父亲的祠堂,清初期启圣殿毁坏,牌位移入明伦堂,也供奉孔母、孟母、岳母等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有方的贤德父母的灵位,以弘扬先贤的家风。明伦堂的东庑(东厢)为时习斋,西庑为日新斋,和所有文庙里的厢房一样,时习斋和日新斋因为是厢房屋顶都是黑瓦,窗明几净,门前都有立柱和檐廊。

明伦堂后又是一个大跨院,院内曾经有座敬一亭,亭北为尊经阁,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楼阁,是文庙最北边的建筑,也是城里较高的建筑,乃是政府的学宫所在,用于教学和藏书。整个尊经阁上下各9间,因为是居住用房,屋顶为黑瓦,两侧山墙上设有圆窗,楼层为木板结构,楼梯居中,楼上有阳台和栏杆,可以凭栏眺望到城外的景色。尊经阁的院内植有花木、设有假山,环境幽雅,楼东有一株千年桂树,每到金秋,香气四溢,半城人都闻得到。尊经阁的东庑为馔堂,西庑为馔厨,楼后有一个百草园。
解放前,文庙这一带是城里最值得一看的地方,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过去,莱阳城里曾经有四个大水湾,叫四水不流。其中城东南隅的水湾叫燕儿湾头,就在文庙的前面。下雨的时候,文庙两边的水从北向南流下来,流过五门牌坊前的儒林街,顺着石铺的街道,直接就进入了水湾里,形成了文庙北高南低、门前聚水的灵秀格局。
明万历年间,县令蔡梦齐在城墙的东南角上建起一座魁星楼,甚为玲珑挺秀,以当文笔峰。若登楼远眺,县内远山皆在目前,令人留连。魁星楼亦称文昌阁,是文人雅会的地方。魁星楼与文庙遥遥相对,也是莱阳文庙一带引人注目的风景。
儒林街是进出文庙的必经之路,在五门牌坊前边,西头与大寺街相连处有一座跨街的“儒林坊”,匾额为“储育英贤”,是明中期进士赵文燿所建,也是文庙的标志物之一。明清两代,儒林街一代属于儒林坊(城里六坊之一),这里居住的一般都是缙绅之家,莱阳著名世家张氏、赵氏、宋氏、孙氏都在这一带居住,宅邸豪华。

1947年,解放莱阳城时,由于战争原因文庙损坏很严重。文庙先后成为《胶东日报》编辑部、县公安局、地区中心医院、城厢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其中的很多古建筑被逐步拆除另建。“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成殿、五门牌坊、尊经阁、九龙壁、戟门、棂星门等主体建筑皆被拆除,只留有明伦堂部分房舍还在县住宅公司院南缘,为县内唯一的琉璃瓦建筑。2002年,仅存的明伦堂亦被拆掉,建了楼房,文庙建筑彻底消失。
近时有人作《莱阳百年百咏》,其中《文庙》篇写道:“唐槐宋柏殿复阁,万世宗坊极嵯峨。千年斯文成瓦砾,先圣无奈今圣何。”颇寄沧桑之慨。

作者简介:赵松枝,男,大专学历,山东莱阳西关村人。莱阳市史志编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烟台市诗词家学会常务理事,莱阳市作家协会理事。坚持新诗、古诗、民间童话和小说创作,致力地方文史研究考察,发表各类作品100余万字。参与编纂《莱阳市志》《莱阳年鉴》《莱阳红色文化丛书》《莱阳文史》等官书,编撰《梨乡传说》《莱阳历史文化溯源》《莱阳梨新发现》《莱阳螳螂拳》《莱阳历史人物》《莱阳历史文化读本》《烟台区域文化通览·莱阳卷》《莱阳书画选》《莱阳科举》《梨乡廉脉》《宋琬诗文选》《宋继澄诗集》等地方文史著作,现居烟台芝罘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