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过三峡附近的白帝城,那里以前靠岸的都是小船,现在水位涨了之后岸边修了防洪堤。听说这是为了防止洪水,但很多老建筑被淹了,只能看到一部分露出水面。当地人在说,刘备托孤的地方现在一半泡在水里,看着挺可惜的。
考古队在那边挖出了很多古代的东西,特别是那些战国时期的船棺。专家用碳十四检测过,说是两千多年前的。这些船棺以前是埋在岸上的,现在库区水位一涨,有些地方就露出来,有些又被淹了。老船工讲,以前他们根据水位高低调整船,现在这些方法不太管用了。
有个实验室专门给古迹做三维扫描,说是能还原那些被淹的寺庙和洞穴的样子。听起来跟游戏里建3D地图差不多,不过他们说是给以后研究用的。我看新闻里说埃及搬过神庙,这边好像没搬,而是建了个数字版的。技术员说这样省事,但不知道以后能不能看。
景区现在修了新栈道,材料说不怕水泡,游客走到半路就能看到水下的城墙。晚上还有灯光投影,放着三国演义的场面。不过游客说投影不太清晰,可能是因为水波影响。之前有个兵工厂遗址,现在改成卖文创产品的地方了,卖的都是刘备关羽造型的纪念品。
老档案里有资料说,八十年代建三峡的时候,专家们为保护古迹吵过架。水利部门想快点完工,文保的人想多留点东西。后来定下水位线,两边都没完全满意。现在新政策说以后要提前预防破坏,不是等出事了才抢救。
潜水员最近发现水下有明朝的沉船,打捞队用新设备扫描船的位置,把数据传回基地。他们说这些沉船可能藏着古代贸易的东西,不过打捞起来要花很多钱。听说以后想建个水下博物馆,但具体怎么建还不清楚。
最近这边搞禁渔,江边的植物长得挺好,有些以前被淹的地方现在能看到水草。动物保护的人在那附近观察候鸟,说水质好了鱼也多了。不过巡护员说要同时守着文物,防止有人偷捞东西。
有专家提出“流动性遗产”的说法,但普通人不太明白啥意思,大概是说古迹会随着水位变化,保护方式也要变。现在有不同领域的人开会讨论,地质学家、历史学者、还有艺术家一起想办法。
上个月去了趟白帝城,看见新修的观景台刚完工,旁边的老码头只剩石柱露出水面。景区广播说每天限流五万人,但周末还是人多。有几个摄影爱好者在拍水下的青石板路,说那是以前的商道。
现在那边还搞了夜游项目,但是坐船的游客反映晚上看不见远处的山。工作人员说以后会加灯,但具体方案还没定。最近天气转凉,水面起了薄雾,站在高处看过去,刘备托孤雕像和现代建筑混在一起,有点分不清真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