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走进山塘街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小桥流水,岸边人家。古香古色,南国风光。那时还不知道从哪里进入山塘街,恍惚印象从一座桥的边上寻到山塘街。

一条石板街,一边潺潺流水,一边岸边人家。斑驳石板路,坑坑洼洼透着岁月痕迹,古街房屋讲述着往日的故事。


安静的古街,让人多了些沉思,古香古色,让人看到了岁月的沧桑。一边走,一边欣赏古街景色,一边走,一边享受历史韵味。

逛古街就像捧着一部史书,边走边看,一页页慢慢打开,细细品味。

一座座古屋映衬着往日的印记,一个个古迹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故事。岁月的沧桑难以掩盖过往的经历,风雨中的古街依然清晰。

唐少傅白公祠的牌匾高高悬挂在大门的上方。进入院内,才知道这里是白居易纪念馆。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

南社纪念馆向人们展示了又一个历史记录。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团体,1909年11月13日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提倡民族气节,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

在南社纪念馆展览的大量珍贵的史料中,最珍贵还数以毛泽东带头,七十位领导人和学者一起响应为柳亚子题词的纪念册,这是中国革命博物馆为此制作的唯一一件复制品。

南社三杰 柳亚子、陈去病、高旭

自古山塘街就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清乾隆帝壬午(1762)游江南,到七里山塘街曾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

古街、古桥、古戏台到处都透着历史的遗迹。人们走在这里,处处能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尽管历史已沉寂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但历史又将它同现代联系起来。


吸一吸这里的空气,品一品这里遗迹,使脚下步迈的更有节奏。不少年轻人也喜欢到这里游一游,看一看。把这里作为拍摄婚纱照的地方,让美好的瞬间定格在这里。

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在安静肃穆的环境里,眼前的墓穴和史料向人们展示了当年五人的故事,尽管岁月更迭,漫漫长夜,把当年的痕迹冲刷的干干净净。可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他们,保留了当年的实物,还原了当年的影像。

明代苏州市民反对魏忠贤斗争中殉难的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等五位义士之墓。

天启年间(1621~1627)阉党执政,朝政黑暗。苏州织造太监李实、巡抚毛一鹭阿附魏忠贤,残酷压迫、盘剥人民,激起市民强烈不满。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吏部员外郎周顺昌。顺昌居官清正,受到市民拥戴,故苏州城乡数万人为周顺昌免遭逮捕而不期群集。

当地人士感五人之义,将他们合葬于虎丘之侧,题称“五人之墓”。复社领导成员张溥为作“五人墓碑记”。 尽管现在人们是在听一个长久流传历史的故事,因为五人的精神永远让老百姓铭记。

小河蜿蜒流畅,泛起朵朵浪花撞向岸边。一座古建筑临岸耸立,留意间原来是座学校。岸边一个石牌子上写着“李鸿章祠”本想进去看看,门上写着不接待参观者,只能看着学生们出出进进。

李鸿章祠又称靖园、塔影园。靖园原为明文霞明孙肇祉别墅。光绪二十八年(1902)江苏巡抚恩寿奉旨建起了李鸿章祠,园亦划归祠内,名靖园。亭榭山石,荷池旱舫,花木幽雅。游虎丘者,常于此休息。辛亥革命后,李鸿章祠逐渐冷落。现为苏州幼师。

人们常说七里山塘,七里长街是一个什么景色。从来没有走一遍。一天和老伴再次来到山塘街,打算去虎丘看花展,沿着山塘街的入口一直走到了虎丘的大门。听说这里就是山塘街的终点,没想到七里山塘街,我们第一次走了下来。

一个电线杆上的牌子让我驻足留意,“办理长途直拨电话”。看来这个牌子有点年代。在通信还不是方便年代,那时家里能安装上长途电话,太是奢侈了。 现在通信发达的已经没写信的习惯。手机已经成了人的必须品,几乎家家都有几部。

山塘街窄小巷里到处是历史的痕迹,坑洼的石板路,走起来有种沧桑感。两边是风景,两边有故事。一个多小时时间,不经意中渐渐过去。山塘街一边民居,一边山塘河,小桥流水人家是这里真实写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