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绥阳枧坝镇山峦是层层叠叠的绿帐,深青叠着浅碧,浓翠覆着苍黛,群山悄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凉意。三面环抱的青山如同温厚的臂弯,无声地托举着这一方清凉天地,枧坝镇美景村,近50家避暑民宿静卧在这片绿色的褶皱深处,成为灼热盛夏中一处沁凉的归巢之所。
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不约而同地躲进这方清凉天地。他们像归巢的倦鸟,循着林间蜿蜒的路径,散入一座座半隐于浓荫古木之下、溪流之畔的屋舍。
“我们鱼泉山庄的房间在今年4月就已全部订完,目前订单排到了8月,现有116位客人入住,我们五天便杀一头猪做刨锅宴,为的是让城里来的客人体验地道的农家风味,并享受如家人般招待的感觉。”山庄经营者杨开琴介绍道。
这里的时间被山泉与绿意浸染得格外舒缓。人们或沿着清冽的溪流溯水而上,在冰凉的溪水中濯足消暑;或于民宿内围坐闲话家常;或在百年古树下,伴着潺潺水声练习乐器,半隐于浓荫古木之下、溪流之畔的屋舍。
“有山,有水,有小溪声,还有几百年银杏树,”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龚绍双手捧电吹管,正对溪流,脸颊流淌沉醉光晕,“树下吹奏,很有意境,这里太凉爽了。”金属管身映着阳光,泛着微光,山风如天然调音师,溪流是最忠实的听众。
蝉鸣于树梢反衬山谷幽静,裹挟溪涧水汽的山风成为天然冷气,丝丝沁人心脾。孩童们嬉戏打闹、玩积木合影,正用欢笑珍藏童年的山间记忆。
对每年来此的罗志秀而言,枧坝已成为盛夏必归的“家”。“我们来了14年,感觉这里一切都好——老板好,环境好,山美水绿人更好,”她带着侄孙三代同至,“他们都觉得这里棒极了。”三代人共享的山间清风明月,是山庄里最厚重的天伦之乐。避暑山庄的吸引力,早已超越清凉本身,升华为维系情感、珍藏岁月的记忆坐标。
68岁的罗林坐在廊檐下,捧着一杯清茶,目光望向远处层叠的青色山峦。他在这里消夏已近十年光阴。十年,足以让一个地方的气息沉淀进生命。“你看这三面山,像不像天然的翠色屏风?走进来,不敢说一步登了仙境,至少是跌入了个世外桃源。周边的环境有很多去处,旁边的观音岩双门峡,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体验的,对于老年人来说,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到这里来,大家都感觉到心灵上的放松,再一个就是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平衡点,给人一种很舒服的心灵感应。还有就是这里的一切简单、纯粹。”
罗林尤为感念的是每日三餐的熨帖:“老板两口子是真用心,变着花样做,生怕亏了我们的嘴。”他言语间满是岁月沉淀后的满足,仿佛山庄十年如一日的安稳,已成了他生命年轮里一道深刻的印记。
当暮色四合,群山巨大的影子温柔地覆盖了山庄。一道道饱含山野气息的美味农家菜被端上桌,续写着属于山居夜晚的温馨篇章。黄豆炖肥肠、芹菜炒腊肉、清炒时蔬……食材源自山林溪涧与农家田园,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阳光的味道。餐桌上,天南海北的口音交织在一起,分享着白日的趣闻,也交换着对这片清凉净土的共同喜爱。
民宿生意的红火,离不开社区的支撑。枧坝社区居委委员、美景自然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其介绍道,为了支撑起民宿旅游的蓝天,社区在环境卫生上下足了功夫:“‘两清三改两治理’也为我们民宿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核心就是让客人住得舒心,像在自己家一样干净敞亮。”他指着远处蜿蜒的山路,举例说:“像长沙来的客人,我们提前联系好住宿,甚至协调旅游大巴直接去长沙接人,就是要打通这‘最后一公里’,让他们省心省力地来,舒舒服服地玩,开开心心地住,安安心心地吃!”
社区的努力,如同筑起一道无形的堤坝,守护着这片清凉之地。深山璞玉终被雕琢为一方纳凉胜地——美景村。这里的宁静与整洁,不仅为酷暑中疲惫的身躯提供了庇护,更以青山的绿意、流水的灵动,以及淳朴人心中流淌的真诚,滋养着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灵原乡。村中处处可见闲适与生机:有人随清风起舞,有人沿小径悠然漫步,也有人专注地练习着舞步……在这里,“倦鸟”找到了归巢的惬意,山坳也因这份清凉与生机焕发出新的活力。
绥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梅梅 黄河鸥
编辑 谢国欢
二审 吴浩宇
三审 唐正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