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平果市的海城乡,海城乡或许是起名最奇葩的小地方,地处山区,没有海,但地名有海,是不是让人感到疑惑?本以为海城乡就是个普通的乡镇,翻开历史发现海城乡明清时期是下旺巡检司的司署所在地。巡检司是个军事单位,但又类别于军事单位,他又带有管理功能,而且可以世袭,是不是感到有点不可思议?本文就带领读友们走进这个充满神秘的小乡镇。
海城乡位于平果市的西北部,西与田东县接壤,距离市区48公里,度娘资料显示户籍人口2.2万余人,常住人口为1.6万余人。海城乡跟周边的黎明、同老、旧城等乡镇类似,是个人口流失相对较严重的乡镇。有时候真不明白,海城乡自然风光优美,物产不能说丰富,但粮食种植面积比较大,吃饱喝足不成问题,以当前条件不可能没地方居住,有吃有住为何要选择外飘?
海城乡的得名是乡公所置于那海街,明清时期修建有城堡,因而得名海城。度娘上这么解释感觉也说得过去,同时也解开了海城没有海海起名海的缘由,不过还有疑惑,那海的海又是从哪里来?莫非山区没看到海,那海村正好有座非常大的堰塘,村民就把堰塘当海而得名那海,这么解释恐怕没有太大的说服力。
地理环境上跟海没有多大的关系,那就从地方文化上去理解。那,方言是水田,海方言则是粪便,用方言去理解就是水田里有粪便而得名那海。这么去解释也是有点恶心,但不可否认用汉文去读却非常的完美。水田里有粪便就意味着肥力充足,稻谷长得旺盛,稻穗更是串成珠,稻谷丰收就意味着农民吃饱生活幸福。水田里有粪便,用方言去起地方名字,感觉也不是什么坏事,反而名字好听。
假如不是方言得名,那就用官方语言起名。海城乡是明朝时期思恩州属地那海堡,那海堡属思恩州的下属机构,对应现在相当于乡。那海堡实行的是世袭制,那海堡最高长官叫土目,也就意味着世道不便的话,这一带都是土目的领地。被封为土目的都是北方戍边军民,祖籍大部分来自北方,可能使用的是官方方言,也就是白话,说白话的都有口头禅“呐嗨”。
白话是古代戍边军民与地方土著混合而形成的语言,古代岭南行政中心在梧州,不靠谱的专家一致认为白话的发源地在梧州。白话在古代则是岭南的官方话,同时也是古汉语最纯粹的语言。下旺巡检司的官员脾气大,跟人家交流或者审判案情时经常冒出“呐嗨”两个字也不是不可能。思恩州土知州在此地修建城堡亦将此地起名“呐嗨”堡,那海成圩于清朝康熙年间,地方村民也跟风白话,将此地叫做“呐嗨”圩,官方统计地名时就用同音那海来替代,或许这样解释也说得过去。
不再纠结于那海得名的原因,既然前文提到下旺巡检司,本文就简单的书写下旺土司。下旺土司是明朝嘉靖7年设置的军事半军事机构,存在的作用是防土民起乱,发生战乱时配合朝廷平乱。所谓的土司就是实行土人制土人制度,土司可以世袭。下旺巡检司的首任土司是韦良保,因平蛮有功而授封下旺巡检司。
下旺巡检司的司署起初设在现在马山县的白山镇大同村下旺屯,直到清朝乾隆3年(1738)下旺十一任土巡检韦汉统才将下旺巡检司署搬迁至那海堡。下旺巡检司的入驻,使得那海堡从乡级单位升格为副县级单位。下旺巡检司在马山县白山镇下旺屯成立因而起名下旺巡检司,巡检司搬到海城后仍旧沿用下旺巡检司,而不叫巡检司驻地那海巡检司。
下旺巡检司世袭16任土司,最后一任韦成林,民国7年(1918)改土归流与上林土县合并设思林县,下旺巡检司所在地那海圩则设那海乡,因下旺巡检司修建城堡而起名海城乡。下旺土司城至解放前还保留着,建有古丽门、古津门、绍兴门三座,土司经常骑马进出绍兴门村民亦将绍兴门叫做马门。60年代兴修水利,下旺土司城的三座大门还有城墙被拆除,拆解下来的石材当建筑材料用。没能留下土司城或许就是海城乡最大的败笔,拥有丰富的历史底蕴没有历史物件的历史没有多大的说服力,或许就是海城乡默默无闻的原因。
下旺土司改土归流后海城乡属思林县,思林县拆解后海城乡属田东县,民国23年(1934)海城乡划归平治县,平治县与果德县合并设平果县,1952年海城乡是平果县第五区区公所所在地。海城乡距离时期48公里,相对来说是距离城区比较远的乡镇,不过海城至平果有三条公交线路,一条走旧城、二条走茶蜜,三条走耶圩,对于村民来说出行非常的方便。
逛完那海街是下午14点,感觉肚子有点饿,索性就到粉店里吃一碗粉,不知是鲜肉粉还是什么粉,价格就是非常的亲民,也就6元。本人讲平话、白话、壮话,本以为在桂西北畅游语言无阻,没想到在那海街讲壮语就沟通不了,有时候真怀疑自己的壮话不够土,平果、田东这边的壮话才是正宗壮话。喜欢游玩有历史底蕴小地方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去走走,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