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南门附近,有两座几十米高的大烟囱,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在绿心公园内游览时,您是否注意过东方化工厂这个名字?曾经拥有辉煌历史的化工厂为何搬迁拆除?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的生态保育核又有哪些门道?本期通州冷知识带您走进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了解东方化工厂从诞生到拆除的全过程,探访公园内留存的工业遗址,探究从工业基地到“城市绿肺”,“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深刻含义。
大运河畔的化工骄子
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东方化工厂,曾是首都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之一。1978年,东方化工厂作为北京市东南部的重要工业项目,被赋予了发展首都化学工业的战略使命。工厂选址于京津公路北侧的古运河畔,这里原为一片荒滩沙丘,环境恶劣。北京市化工局党组高度重视项目建设,抽调大量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参与筹建。
东方化工厂的建立不仅为满足当时国内对化工产品的需求,更是为推动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发展。1984年,东方化工厂成功引进了我国第一套由日本生产的丙烯酸及其酯类装置,并实现了丙烯酸生产装置化工投料成功,结束了国内该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完成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当年出口创汇的“六五”建设目标。这一突破性技术不仅提升了我国在丙烯酸领域的自主生产能力,也使东方化工厂迅速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优的丙烯酸及酯类产品的生产、科研、开发基地。
20世纪90年代,东方化工厂进一步扩大规模,陆续引进了第二套、第三套丙烯酸及酯类装置,工厂生产的产品也在国内市场上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云燕”牌丙烯酸及酯类产品畅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并成为国家出口免检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德国及东南亚国家或地区。此外,东方化工厂还获得国家质量金奖、国家级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凭借着老一辈“东方人”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东方化工厂成为了一个占地185公顷,拥有76亿元资产、4000多名职工,销售收入20多亿元、年创利税1亿多元的中国化学工业骄子。然而,随着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和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发展,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重工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绿色循环经济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伴随着重工业在北京谢幕,历经三十余载的东方化工厂于2012年完成了属于它的历史使命,工厂正式停产并开始逐步拆除,厂区内的危险化学品设备设施被逐步清理。到2017年底,东方化工厂的拆除工作基本完成。
焕发新生的工业遗址
根据规划,城市副中心“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中的“一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就建在东方化工厂原址上。在东方化工厂及周边企业搬迁腾退过程中,一部分老厂区、旧厂房等工艺遗址被留存了下来,公园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和场所记忆的基础上,通过与园内景观相融合,为这些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工业遗址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们作为城市的历史记忆,使游客在游览之余能够感受工业时代的光荣岁月。
东方化工厂遗址被改造成为公园星型园路上的热门景点。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东南方向,紧邻运河故道的林木草滩中,矗立着两尊雄壮威武的麒麟雕塑,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麒麟身后就是曾经东方化工厂的厂牌和传达室,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建筑风格。宽阔的旗杆广场上,立着一块“向东方化工厂建设者致敬”的汉白玉石碑,虽然石碑已略显斑驳,但字迹仍清晰可见,记载了在一片荒滩上从无到有的建厂壮举,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着“东方”建设者顽强拼搏的“东方”精神。广场四周,工业管道串联起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展示了从东方化工厂到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历史沿革以及周边工业遗址的改造情况。广场中间的铜制沙盘上,精致的模型生动再现了老厂区的每一处空间布局。老“东方人”张先生告诉记者:“老厂区拆的时候还挺不舍的,但改造之后的公园环境还真不错,你看这个工业遗址展,也为我们老员工留了个念想。”
东方化工厂周边的几座工业遗址,也被进行了创造性改造。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南侧的活力汇,由东亚铝业工厂改造而来,保留了老厂区原有的钢架结构、红砖墙等工业元素,还有文章开头提到的两座大烟囱。活力汇不远处的北投绿心网球酒店,外立面设计保持了东光实业总公司原有的水平长窗特征,通过适度调整建筑体型,采用植物图案印刷玻璃外立面材质,使建筑最大化地融入绿心公园。公园西侧的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其前身是北京造纸七厂,改造过程中留下了6栋建筑和1座烟囱,设计保留原有坡屋顶、方窗洞和灰色外墙材质,还原了造纸七厂原有的场地特色和建筑形态特征。
生态建设的显著成果
最具改造创意的还是化工厂原址中,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正中央的一片区域。这里曾经生态基础薄弱,公园在设计规划之初,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保育核的概念,将场地再生、生态保育、森林游憩和科普展示的内容融入其中,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生态保育核就在公园的星型园路内,其面积相当于3个中山公园大小,通过一圈铁栅栏与外界隔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扰动。
在建设过程中,生态保育核也竭尽全力做好生态保育。通过在污染区周边挖造旱溪,形成独立的雨水收集系统,并与净化湿地相连,形成小型的水循环系统。此外,东方化工厂拆迁剩余的建筑垃圾、混凝土废料、砖废料、木质材料等均被循环利用,粉碎后作为路基材料、微地形堆山材料,或直接利用作为景观装饰材料,真正“物尽其用”。在生态保育核内还有一处利用场地内废旧材料仿建的陶寺古观象台,与外围24节气环相呼应,中心的广场地面内结合春、夏、秋、冬的主题星座,用发光材料进行地面标识。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工作人员介绍:“生态保育核内密林生境、渥草生境及疏林生境的比例分别为65%、15%及20%,通过保留自然植被、植物播种、种植混交林、异龄林等多种方式,构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此外,在动物行为学专家的指导下,预留动物迁徙廊道、种植食源蜜源植物,构筑居住巢穴,提供水源,为各种鸟类、小型动物营造栖息地。”
为了避免人为活动干扰动植物生息,公园还在生态保育核外围设置了宽60-80米的植草沟和灌木丛,形成生态缓冲带。开园后,公园在小动物栖息地内设置一条从工业遗址到自然乐园的演替之路,对外实行预约参观制,最大程度保证保育核内的生态环境。
在公园东侧有一处名为“叠翠轩”的景点,是整个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制高点,“叠翠”二字的含义正是生态修复力求达到的理想图景。登上叠翠轩北望,视野极为开阔,一片绿色海洋尽收眼底,可以清晰地看见曾经的厂区经由模拟森林演替的植物群落由疏到密,由幼龄的先锋树种林到稳定的乡土树种林的过渡。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东方化工厂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如今重度污染的厂区蜕变为绿色森林,正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果。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石峰 王戬
摄影:常鸣 唐建
微信编辑:詹一
来源:北京号
作者:副中心之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