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平果市太平镇的感圩,公路边往大山看有座相对奇特的建筑若隐若现的隐藏在山间颇感好奇,索性就走进去参观。本以为就是几间普通建筑,但看到山脚下的石碑才得知是一座庙,而且修建的时间相对较长,把它称之为古庙都不为过,疑惑的是为何叫观音庙?
观音也就是观音菩萨,西游记里的“西方三圣”之一,原名观世音,同时也是佛教里响当当的人物。唐代时期佛教引入我国,因避讳李世民而将观世音简化为观音。佛教里的观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只要观音出现的地方百姓就能盛世太平。感圩有观音庙,看来当地百姓对天下太平渴望极高,天下太平渴望这么高,感圩在古代也不算太平。
感圩自宋代起属丹良堡地,丹良堡是个行政单位,对等现在相当于乡镇,但堡主所拥有的权利比现在的乡镇负责人大。丹良堡堡主实行的是世袭制,享有高度自治权,就好比做土皇帝,不过丹良堡的首任堡主不是本地人而是随狄青将军那下平乱后戍边的军人。堡主王姓,最辉煌时其王姓在明清时期担任白山巡检司,仍旧是土皇帝。
外地人来统治土著,而且还抢土著的生存资源,这样的地方又能有几天太平?自丹良堡设立起到解放初期,感圩一带都是混乱不堪,宋代的土著作乱,明清时期的土民暴乱都给感圩百姓带来不少祸害。感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暴动是清朝咸丰年间,因暴乱严重朝廷下令调兵围剿乱民。
隆安知县高延祉自告奋勇前去围剿感圩乱民,为增强战斗力还指派归德州土司黄为锦与隆安知县高延祉联合围剿乱民。本唯一知县加土司和几百号团练就能将乱民剿灭,没想到乱民战斗力不俗,高延祉和黄为锦双双殒命。朝廷命官都被乱民打死,足以见得土民的战斗力多么的强悍,同时也印证了感圩古时有多么的混乱。
高延祉和黄为锦战死后朝廷继续派兵围剿乱民,清朝咸丰2年(1852)朝廷命地方土司以及几个县的知府集结超过2000的团练围剿感圩乱民,在重兵打压之下感圩乱民得以平息,团练包括乱民死伤无数。团练身份得以确认尸体带走,乱民就惨了,身份没有得到确认,加上没有家属前来收尸,最后只能集体掩埋在感圩边。乱民的千人坟现在还保留,就在感圩往耶圩方向100米处的水田里。
感圩本地如此混乱,百姓想天下太平但又无能为力,唯一指望的就是传说里的观音菩萨,于是就有现在的观音庙。观音庙或许就是个百姓信仰,也可以说是个形式。为何说感圩的观音庙就是个形式,庙修建的非常豪华,但观音菩萨雕像非常的寒酸。感圩修建观音庙更能证明一个事实,那就是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并非土著,而是外地迁徙而来的土民。真正的土著没有宗教信仰,只有民俗习惯,要是真正土著绝对没有观音庙。
观音庙修建于何时无从考究,不过山脚下的石碑上记载道光5年重修,道光5年也就是1825年,至今正好200年。200年或许就是个数字,但对于我们农民来说是个历史悠久的老庙。感圩观音庙可以说是古庙,但近些年又返修,看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古老,唯一有说服力的就是山脚下的石碑,立于道光5年。石碑上有捐资名字,黄、陆、王三姓为主,但黄姓较多,看来感圩还是我们老黄家人丁最旺。
观音庙旁有座现代化亭兠,用白话说是茅厕,官话说是厕所,现代人说卫生间,洋气的就是WC。感圩观音庙旁的厕所修建的这么豪华内心都有点想去当所长的冲动,不过近些年地方财政压力大,来到感圩厕所当所长可能不是编制内,而是编制外的临时工。有幸来到感圩观音庙参观,如果不来山脚下的卫生间练功恐怕是白来。
山脚下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跨度非常大的古桥,别看这是一座普通的小桥,它在绝对是感圩跨度最大的平桥,同时也是感圩最古老的平板桥。有机会来感圩,如果不来这座古桥打卡岂不是白来。感圩有古桥、观音庙、千人坟和乱民与官府团练战场遗址,这等深厚的人文历史足以吸引到你,预祝大家旅途愉快。茶后文,没有多大的历史价值,看过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