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西湖是一个量词。比如描述三峡水库的水量,会说它接近3000个西湖。为何西湖会“沦为”计量单位?它真实的作用或许远比你想得大。
西湖成名的烦恼
要知道全国有30多座西湖,福州、惠州、扬州等都有各自的西湖。但奇怪的是,一提到西湖第一反应都是杭州西湖,甚至全国两万多个湖泊似乎都不如它有名。这是因为杭州西湖的文化价值太高了。自古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无数作品,再加上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加持,西湖变得家喻户晓。
似乎是太有名了,西湖慢慢成了计量单位。毕竟说长沙的降雨量65毫米可能没什么概念,但一说相当于53个西湖,一下就明白了。西湖能成量词和它的体量有关。西湖的面积约6.3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7米,蓄水量1400万立方米。简单来说就是:西湖有点小。
用来衡量其他水量,不仅更直观,还能起到“唬人”的效果。同样是长沙65毫米降雨量,如果用青海湖去描述,只相当于0.007个青海湖,听上去很少却足够引发洪涝。再加上西湖太出名了,不需要多久加解释,久而久之就成了量词。
西湖形成多亏了钱塘江
可西湖真就只是量词那么简单吗?西湖其实是个水利工程。
它北西南三面环山,距今2000多年前属于钱塘江入海口的浅海湾。随着钱塘江泥沙冲击,海水逐渐褪去,其所在的区域成了钱塘江畔的小型海湾。由于钱塘江水势汹涌,经常给周边带去洪涝灾害,人们不断在江附近修海塘,阻拦肆虐的潮水。这些拦下的水,大多来到西湖区域,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模样。
可西湖形成后却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泥沙淤积太严重了。如果不加治理,很可能慢慢消失。根据上观新闻资料,唐朝时期西湖有30%左右的区域已经变成了湿地,颇有彻底成为陆地的趋势。
在古代,西湖是杭州的重要水源,一旦消失杭州百姓只能靠咸苦的海水度日。而且依靠西湖补水的京杭大运河也会面临水源不足的情况。出于以上考虑,人们开始不断对西湖进行疏浚。其中苏轼的疏浚工程最出名。
西湖的用处相当大
那时西湖周边还有其他河流,例如盐桥河,它南北穿杭州而过,并通过城内运河与西湖相连。同时盐桥河还连接着一条与它几乎平行的茅山河。茅山河是钱塘江进入杭州的关口。了解到情况以后,苏轼派人在两河一湖的连接处分别修建了水闸。
当钱塘江涨潮时,关闭茅山河与盐桥河之间的闸口,不让大量泥沙进入西湖。等河水清澈时再开闸,治理西湖和运河泥沙的同时,还为杭州带来了充足的用水。
除了水利作用外,西湖还影响着杭州的气候。由于水的比热容大,气温变高时大量吸收热量,气温降低时缓慢释放热量。因此在夏季,西湖吸收热量降低气温并通过水汽蒸发,让杭州局部气温降低1-2℃。而在冬季,湖水能保温并释放热量,延缓寒潮的侵袭,令杭州的气候更加舒适。
参考资料:
1. 当“西湖”成为一种计量单位,锦城湖、泸沽湖纷纷表示不服——川观新闻
2. 杭州西湖,太忙了——中国国家地理
3. 西湖的三条堤:名气不如白堤、苏堤,但对西湖影响至深的可能是杨公堤——上观新闻
4. 运河纪行:运河之南,千年繁华——钱江晚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