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清凉有度,多彩贵州”2025西南主流媒体贵州夏季主题采访活动的最后一天,采访团成员深入遵义绥阳十二背后旅游区,探寻其独特的自然景观魅力,解码十二背后的地质奇观。
当采访团的脚步踏入十二背后旅游区的双河洞,首先被亿万年来地质演化的磅礴和奇绝所震撼。在十二背后旅游区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们沿着地下河谷栈道前行,钟乳石在灯光下折射出晶莹光泽,地下暗河的水流声如远古回响。据了解,6月26日,双河洞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
“437.1公里的探测长度、115个洞口、3层8条主洞、200余条支洞、5 条地下河......”随行的旅游区负责人介绍,作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长洞,双河洞的每一组数据都在刷新人类对地下世界的认知。更特殊的是,它是全球最长的白云岩洞穴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其独特性将填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中白云岩洞穴类型的空白,庞大的地下溶洞群构成名副其实的“地下迷宫”。
据了解,在晶花洞片区,还隐藏着洁白如雪的天青石晶花,这些由矿物质历经亿万年沉淀形成的“地下冰雕”,在灯光下泛着梦幻光泽。“从1984年开始,23 次国际联合科考不仅丈量了洞穴长度,更在这里发现了47具大熊猫化石及中华鬣羚、苏门答腊犀等远古生命遗迹。”上述负责人介绍,这些化石为研究古生态环境提供了“活档案”。
“溶洞里的音乐会,是大自然与人文的和鸣。”据十二背后旅游区运营负责人介绍,依托洞穴资源,景区已打造出多元“地下生活场景”,在双河洞地下 200 米的天然洞厅内,地心音乐节、古风音乐会、洞穴电音派对接连上演。
在双河洞,悬崖咖啡馆是另一个“出圈”地标,作为央视推荐的打卡项目,建在百米悬崖栈道旁的玻璃观景台,结合了飞拉达攀岩,钢索横渡、蹦极的探险体验,将地下河谷、溶洞天坑、峰丛峡谷和瀑布喊泉的风景揽括其中,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感受。采访团记者登上飞拉达终点,站在玻璃观景台上,手捧咖啡俯瞰峡谷云海,既惊险又文艺的画面此刻完美交织在一起。
户外爱好者则在银河洞的“地心酷玩”项目中找到了极致乐趣。采访团现场体验了洞穴“地心绳降”:记者们系着安全绳,沿着嵌入岩壁的钢索在暗河上方穿行,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幽蓝水潭,头顶是形态各异的石幔。在常年15度的地心世界探索,漆黑一片的世界前行,让此次采访更增添了一份刺激与神秘。“除了绳降,还有攀岩、飞拉达、原始洞穴穿越等项目,全程有专业教练陪同,即使新手也能体验探险的刺激。”项目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十二背后凭借地质稀缺性、业态创新力实现跨越式增长。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十二背后游客接待量突破45万人次,营收达4200万元,同比增长23%,四川、重庆、云南等西南省份成为主要客源地。五一期间,以《“洞”听天籁,“漫”游地心》国漫主题音乐周为引擎,单日最高接待 1.8 万人次,连续 4 天被央视报道。
锚定“全球喀斯特旅游第一目的地”目标的十二背后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对贵州文旅品牌的提升。作为首个冲击世遗的白云岩洞穴系统,双河洞的“预备清单”身份,让世界看到了贵州喀斯特的多样性。“过去说起贵州喀斯特,人们多想到荔波、安顺,现在十二背后补上了‘地下喀斯特’的拼图。”采访团记者感叹,这种“全域喀斯特旅游带”的形成,将推动贵州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刘立超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明雪 实习生 于瑞晓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