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应县木塔,我们驱车前往大同。“八大辽构”已经看了六个,剩下的两个都在大同,而应县距大同仅仅70公里。必须要去完成一个圆满的“辽构之旅”。大同多年前去过多次,但在经历过古城改造工程后的大同,看上去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进入大同古城,本来担心停车不便的问题完全是多虑,地下车库宽敞明亮,出来正对着华严寺大门。天忽然下起了雨,但雨天有一种沧桑感,似乎正适合看古物。华严寺是1961年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寺内存有辽构一座、金构一座,有最美的辽代菩萨和古代书橱,还有历代塑像、壁画等等宝物无数。
首先要去看的当然是“八大辽构”之一的薄伽教藏殿。该殿位于华严寺南路,即华严下寺的中轴线上。绿树掩映中,青砖红墙围绕的一个院落。从拱形门洞看进去,青草满院、新叶低垂。进得院子,一树丁香正开得茂盛。院内正中的陀罗尼经幢,是辽寿昌元年(1095)的原物,距今已近千年。雨中的经幢被淋得湿漉漉的,古意悠然。
眼前一座高台,台上坐落一座大殿。沿石阶而上,站在“梵王宫”木牌坊下,薄伽教藏殿在飘飞的雨滴中出现在眼前。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是辽代小型殿阁式建筑的典型。华严寺是辽代皇家敕建的皇室祖庙和藏经寺,因契丹太阳崇拜,整个寺庙建筑坐西朝东,薄伽教藏殿也不例外。“薄伽”是“薄伽梵”的简称,释迦牟尼的梵名;教藏就是经藏,说明这个殿是藏经殿。因为没有足够的距离,也没有无人机拍摄,我无法看到大殿及屋顶的整个形态。屋脊上的两个鸱吻很具“辽态”,但不是原物,原物在大同博物馆。
说到辽构,古建爱好者和专家们又得对这里的“主柱铺作”“补间铺作”“拱头卷杀”等进行一番兴奋的展示。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外行,只能惊艳于檐下木斗拱的漂亮和大气。跨入殿内,小吃一惊。外面看上去殿堂并不很大,殿内却高大轩敞。佛坛上供奉3组彩塑佛像,北边一组燃灯佛、胁侍二弟子、四菩萨;中间一组释迦牟尼、胁侍二弟子、四菩萨;南边一组弥勒佛、胁侍六菩萨。此外还有四大菩萨、护法天王、供养童子等,共有31尊,除2尊是明代补塑,有29尊都是辽塑。佛像整个色调以墨绿、红、金为主,虽是泥塑,却有着金属的光泽。
这些彩塑中,最为人们喜爱的,是南边弥勒佛那组塑像中,靠北侧站在最外边的那位胁侍菩萨。菩萨高约两米,赤足站在莲花台上,头戴高冠、上身薄袒、衣饰贴体、肘悬飘带,体态丰盈、身姿婀娜、身体略侧、颈项微斜、双目半睁、两手合十、露齿微笑,被称为“合掌露齿”胁侍菩萨。他生动的微笑穿越千年,照亮每一个来到面前的旅人,十分治愈。有人称他是“东方维纳斯”,不过他没有断臂,非常完整。其实,也不仅仅是这一个胁侍菩萨美,站在他身边的另外两个胁侍菩萨,动作、神态都不一样,也同样非常生动、美丽。
每一组佛像的顶上,都有斗八藻井,是辽代旧物;屋顶平棋和内槽彩画,也是辽代原物。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都是辽代通行的纹样。仰头看这些鲜艳的彩绘,真是难以相信,它们是怎样历经千年保存至今而鲜艳如昨。殿内两块石碑,南边是《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记》(金大定二年,即1162年),北边是西京大华严寺佛日圆照明公和尚碑铭(元至元十年,即1273年),是了解华严寺历史的重要资料。
殿内的双层楼阁式藏经柜是又一大亮点。殿内南北西三壁依墙排列藏经柜38间,上层是佛龛,下层是存放经书的壁藏。双层楼阁,全木构件,共使用斗拱17种,30多种勾栏华版镂空图案。据介绍,其中柱头铺作为双超双下昂七铺作,是目前已知辽代斗拱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在西墙正中窗户的位置,建有拱桥和天宫楼阁连接两端壁藏,这些精致的辽代小木作被梁思成称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国宝”。遗憾的是现在殿内没有开放佛像后面的区域供游人参观,我们只能在大殿南北两端看到壁藏的一部分,这可是咱们最古的书橱。在网上搜了一张天宫阁楼的照片看看,还可以去华严寺前的广场,高架飞耸的天宫阁,就是仿殿内天宫楼阁修的。
天工阁楼 图片采自网络
其次要看的是位于华严寺北路的大雄宝殿,在华严下寺的中轴线上。这个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后毁于兵火,重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是我国现存辽金时代最大佛殿。站在高台下的院子里仰望,一座雄伟的大殿昂然翘首立于高台之上。院子中几株丁香有白有紫,正开得粲然,映着周围的灰瓦砖墙,别有韵致。大同的季节竟然比北京晚了一月,北京的丁香花早在清明时节便已开过了。
拾级而上,来到大殿之前。这是名副其实的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建筑承袭唐、五代风格,简朴雄浑、斗拱硕大。刚刚停了一会儿的雨又大起来,镜头里能拍到飞溅的雨珠。我在殿前一退再退,才勉强用最大的广角拍到了大殿宽度的两端。绕到大殿的后身,因为树木遮挡,仍然只能拍到它的局部。而要把大殿的全部拍下来,最后是在隔了很远的一个高殿台阶角落处才完成的。
大殿外部有几个看点:一是大殿的三道壼门,这是国内古建保存壼门形制最早的实例。二是屋脊上的两个琉璃鸱吻,高达4.5米,相当于一层半楼高,是国内古建最大琉璃鸱吻。其中北端的那个是金代原件,南端那个是明代补铸、清代修复的。看上去自然是金代的更为古朴,但新的这个工艺也很漂亮。三是殿前的八角陀罗尼经幢,上半部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的、下半部则是辽代大康二年(1076)的,相隔了800多年的它们,在此结合在一起。
殿内高大轩敞,集历代艺术品于一殿。除了金代的木梁木柱,殿内主供的五方佛和南北二十诸天,是明代宣德至景泰年间(1426-1454)所塑,色彩鲜艳、姿态生动,堪称精品。殿顶平棋是明代宣德年间补装的,清代光绪初年重新彩绘,有1012块,纹饰无一雷同,真是华丽丽的存在。环殿壁画是清光绪十六年绘制的,共有875.2平方米。因为大殿没有全部开放,只能看到部分壁画。殿内还有几块明代的重要石碑,《释迦牟尼成道记》和《重修大华严禅寺感应碑记》,均立于明成化元年(1465),《上华严寺重修碑记》,立于明万历九年(1581),都藏在塑像之后,不容易见到,感觉是宝物太多,大殿都快装不下了。
现今的华严寺,规模很大,除了薄伽教藏殿和大雄宝殿,其他建筑都是近些年新建的,但应该说建得不错。薄伽教藏殿后的华严宝塔,是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塔身明三暗二共五层,通高43.5米。宝塔下部是由100 吨纯铜打造的全国规模最大的铜质地宫,塔心室供奉元代高僧慧明法师的舍利,铜质藻井和供奉的1000余尊大小佛像,金碧辉煌,全国唯一,因而又被称为“千佛地宫"。各层楼均有佛像,工艺精湛。我本以为登楼能够拍到薄伽教藏殿和大雄宝殿,但楼上不能外出,透过小小的木窗格和浑浊的玻璃,只能看到薄伽教藏殿的一角鸱吻,映衬着华严寺前步行街的市井风貌,倒也很有意趣。
大雄宝殿前的普光明殿,重檐叠瓦,很有气势。进殿去看,殿顶的斗八藻井做得精致,大殿四面墙上顶天立地的大幅壁画,也很精美。假以时日,这些东西也将是留诸后世的宝贝。据说这是大同古城建设工程的一部分,现在的华严寺已经恢复到了辽时的规模。不粗制滥造,好好做一点精品工程,我觉得很好。看来大家也都喜爱这里,遇到不少年轻人在寺内拍写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