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3日,参加2025“神武峡”国际文旅推介活动的全球头部旅行商考察团走进竹溪夯土小镇、武陵不夜城、龙王垭茶文化景区等地,沉浸式感受竹溪独特文旅魅力。斯里兰卡客商张迪玛兴奋地说:“这里很凉爽,还有传统戏曲、非遗技艺、特色小吃,很适合康养。”
近年来,竹溪县依托山水与人文资源,用好“凉资源”,备足“文化宴”,全力催热“避暑经济”,抢占旅游市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发挥生态优势强化产品供给
竹溪县森林覆盖率达82.6%,植被覆盖率达87.3%,负氧离子浓度日均高达3.5万个,享有“华中绿肺”“天然氧吧”的美誉。这里夏季平均气温稳定在22摄氏度左右,宛如一台天然的“绿色空调”。
“我们拥有如此珍贵的生态资源,尤其是这清凉的夏日气候,是大自然赋予竹溪的宝藏。要把这份宝藏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造福百姓的金山银山。”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说。
为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该县积极行动,持续投入资金用于全域国土绿化,完成珍稀动植物栖息地修复。如今,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国心”鸡心岭等,已成为竹溪生态旅游的响亮名片。
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旅新体验
走进竹溪,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戏韵的世界。这里历史文脉悠长,拥有2700年前的关垭楚长城、国家级非遗“山二黄”、汉民族文化“活化石”向坝民歌,构成了独特的“秦风楚韵”文化坐标。
竹溪县文旅局长喻泉源介绍:“我们深入挖掘竹溪文化内核,将传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旅产品。如今的竹溪,以县城为龙头,武陵不夜城、东门老街、水沐清华等景区景点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已然形成。”
武陵不夜城是国内首个沉浸式戏曲文旅街区,创新融合“戏曲演艺、非遗体验、特色美食”三大核心场景,植入七大业态,成为全龄段、全天候的消费新地标。开街仅一年,接待游客达1500万人次。在武陵不夜城,游客可以欣赏《武陵梨园情》等精彩的沉浸式演艺,感受戏曲的魅力;还能参与非遗体验活动,亲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此外,特色美食街区汇聚了竹溪特色小吃,让游客大饱口福。
东门老街也焕新升级,以“月宫传说+竹溪美食”为主题,串联起早餐市集、非遗手作、夜市烧烤等,打造“晨品烟火、午探非遗、夜赏池光”的全天候消费场景,成为竹溪的又一“文化会客厅”。
水沐清华三产融合产业园集智慧农业、数字文旅于一体,多元化业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该园区100余亩奶油草莓大棚里,游客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感受田园生活的惬意;精酿啤酒加工区引进德国进口生产线,所产的武陵精酿啤酒销往江浙沪,吸引了众多啤酒爱好者前来参观品尝。园区构建“农文旅商”生态链,周边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地道的农家菜肴,民宿则让游客在静谧的环境中享受慢养时光。
精心策划活动满足游客需求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该县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村超”全国赛湖北赛区邀请赛,让游客在热血竞技中感受体育的魅力;垂钓大赛,为钓鱼爱好者提供交流切磋的平台。
在今年美食音乐避暑季期间,该县推出五大主题、十大系列活动,涵盖文化、体育、美食等多个领域。关垭首届烧烤啤酒电音节,让游客在特色烧烤和冰爽啤酒中畅享狂欢;特色小吃啤酒狂欢节、星空音乐派对等活动,让游客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同时,还推出多条特色旅游线路,如“楚长城历史文化研学线”“茶文化体验研学线”“非遗与民俗研学线”等,让游客深度感受竹溪的文化魅力。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引流,让更多人了解竹溪、走进竹溪,进而留下来感受竹溪的慢生活。”许庆一说。
夜晚的竹溪亮起来,烟火气旺起来,夜间消费火起来,群众游客乐起来,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今年1至6月,该县接待游客1074.86万人次,综合收入达55.71亿元,该县被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全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郭军)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