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大坑是锦州的专有名词,这个地方保证你在百度地图上也找不到。这个地方指在锦州中央大街与南宁路交叉路口,现在是锦州市最宝贵的黄金商圈之一,一直都是锦州最重要的商业圈。
对于东北人来说,坑都是低洼的地方,不过烧大坑这里地势明显不低,而且这里还是锦州乃至辽西地区都可谓名副其实的五金建材中心,金凌商厦、古塔夜市都在这里,不禁让人好奇,这个烧大坑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奶奶在世的时候,我就问过。我奶奶给我讲了一个传说。好多年前,锦州修古塔,由于当时设计的塔身很高,没办法架架子,人又不会驾云,请了许多能人啦,都是没办法。正在大家着急的时候,从远处走来一位老者,气度非凡,工头忙上前询问:老人家,你有啥办法吗?老人说:我都土埋半截子的人了,能有啥办法?老人说完,翩然而去。工头瞬间领悟,就告诉大伙围着大塔屯土。修一层,垫一层土,垫一层土,修一层,完了把土一撤,最后塔如期完工了。工人们都说,老人是鲁班先师变化指点的。
这个传说当然不可信。后来才知道原来烧大坑是这里的简称,这里原来叫烧锅大坑,在十七世纪中叶清王朝入主中原后,昔日过着游猎生活的满族人,依然保持着饮酒行猎的习俗,日常生活中,酒是祭祀、征伐、庆典过程中必备的物品。当时,要想开办烧锅制造美酒,必须要拥有由清政府颁发的龙票,也就是朝廷批准的许可。作为满族贵族的高士林,便享有特许的龙票,于是他开始在锦州城开办起“同盛金烧锅”。由于当时烧锅的规模相当可观,后来在锦州城“同盛金”的所在地,便有了因它得名的“烧锅大坑”这个地方。
而这个酒厂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发展,采用"清蒸、混入、老五甑"传统工艺口诀,以高粱、稗谷、薏米为主要原料,在制曲过程中添加26味中草药,形成独特发酵体系 ,贮存环节使用松木质酒海,内壁以鹿血、香油等材料裱糊,该贮存工艺能显著加速酒体老熟,这种液态发酵法的满族酿造工艺是现如今迥异于固态酿造方法的。1926年,少帅张学良在督建葫芦岛军港和东北交通大学时,第二代掌门孟积善慰问张将军,少帅品尝道光廿五贡酒后连称“好酒!”,挥笔写下“酒中仙”三字,回赠致谢。
这个酒厂在1948年年底就被人民政府接管,1960年“同盛金”淡出历史,更名为凌川。凌川白酒在我小时候是家里宴请客人的高档白酒,年末在家自己喝一般都只喝凌塔白酒。凌川白酒于1963年、1984年、1989年连续三次荣获国家优质白酒称号,后被纳入"53优"国家名酒序列,朱德元帅1958年视察时题词"南有茅台,北有凌川",不过凌川也没有坚持40年。
1996年,酒厂计划搬迁,几位在老库房干活的工人,在旧址地下3米处发掘出四个木酒海,经碳14检测确认为道光乙巳年(1845年)封存,木酒海的外廓用得是红松,而内胆用了27封桑皮宣纸封糊,每封宣纸有5层,其间用鹿血来粘合。据当时锦州市文联的研究员介绍,用这种木酒海来藏酒是满族酿酒工艺中所特有的,也是满族酿酒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还引起了国家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1999年,这四只木酒海连同十公斤原酒,作为上世纪最后一件稀世国宝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其余93公斤原酒于2003年创下558万元拍卖纪录。至于为什么埋下这四大木海的酒,史学界有两种说法。
- 虎门销烟庆功酒被拒说
这些酒是当时在清廷的授意下,高士林为林则徐禁烟行动准备的庆功酒。孰料中途生变,在英国政府的压迫下,没有真枪实弹的清廷最终将林则徐推了出来。从“英雄”成为“罪臣”,林则徐遭受了五年的流放。高士林知道后,愤而将这些“庆功酒”封藏在了地下。但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2年结束的,这批酒是1845年封存的,多多少少有一些说不通。
- 道光节俭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道光帝这个人十分节俭,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中国政府被迫赔偿2100万元之后,道光帝决定节衣缩食,将原本做好的酒也进行封存。
关于为什么封存这些酒就成了一个百年未解之谜。1998年,凌川酒厂改制成立辽宁道光廿五集团满族酿酒有限责任公司。不过道光廿五白酒在上个世纪还是闻名遐迩的凌川酒,到了本世纪20年代在辽宁许多城市都已经买不到了,这个酒在宣传上也不到位,以至于前几日拿出珍藏的道光廿五来招待朋友被笑成老古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