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马庄
在河北衡水市桃城区大庆路北侧与中心北大街的交汇处,有一个隐匿在城市喧嚣和烟火市井中的小村庄,名字叫前马庄。岁月洗去了古老的容颜,风云荡尽了历史的凡尘,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幽静而恬淡,朴实而无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宁静祥和的小村落,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是下博孔氏郡望的发祥之地,见证和亲历了孔氏家族的流寓迁徙和家族传承。
孔颖达公园
《元和郡县图志·河北道》载:深州下博县,本汉旧县。唐武德四年置深州,县属焉。有孔颖达故宅在县东南三十里。《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三》(北宋·乐史):深州下博县孔贤庄,孔祭酒(颖达)所居,有祠堂存焉。这里说的孔颖达故宅就是前马庄村,原来的村名叫孔贤庄。隋开皇十六年,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信都北界、武邑西界、下博南界,置衡水县。孔贤庄在下博南部,隋唐分属衡水。《孔氏家谱》记载,孔子十九代孙孔彪(123年-171年),东汉时期历任尚书侍郎、治书侍御史、博陵太守(治所在衡水安平县附近)。孔彪子孔乂,魏谏议大夫。孔乂子三毓、恂、郁,孔郁子二扬、潜。孔郁,在东汉时曾为冀州刺史。孔郁长子孔扬迁任下博亭候,便定居下博县孔贤庄(现衡水市桃城区前马庄村),在衡水落地生根,成为孔氏家族在隋唐时期的重要郡望,史称下博孔氏。
文庙
走进前马庄,仿佛置身遥远的过去,心灵的深处激起起伏的涟漪。普普通通的村落,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历史。那斑驳的墙壁,似乎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幽深的胡同,仿佛倾听着往昔的故事。街道两旁,老树枝丫交错,鲜花爬满了门楼,刻着年轮的大磨盘竖立在巷口,仿古的门楼镌刻着历史的沧桑,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就像遥望着远方,宛若穿越了时空的隧道。静雅小院、小胡同书屋彰显了浓浓的现代文化气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历史上曾经孕育了下博孔姓族人的后代,陪伴着下博孔姓族人的延续和成长。
前马庄
《唐六典》记载下博为孔氏四大嫡派(曲阜、下博、宁陵、会稽)之一。《深州风土记》光绪本载有“孔贤庄世居孔裔”。《孔子世家谱》载:下博派,始祖扬,迁冀州(孔贤庄),后裔分迁鲁、豫、苏。《元和姓纂·卷六》记载下博孔姓:出自关内侯霸之后。唐有孔巢父,字弱翁,官至给事中、御史大夫,出为潭州刺史。《元和姓纂四校记》又载:下博孔氏,出自关内侯霸之后。霸裔孙扬,汉侍御史,避地居下博。《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十:霸裔孙扬,汉侍御史,避地居下博,子孙因家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下博孔氏的记载是唐代史书最为完整的世系溯源,表述:下博孔氏,出自关内侯霸之后,扬迁下博,遂为著房。自孔扬迁居下博开基郡望,到汉魏隋唐为鼎盛时期,至明清代,历经一千八百多年,一直以“下博”为核心郡望。
孔颖达公园
清儒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三:孔氏郡望,曲阜而外,下博最著。颖达以经术位帝师,巢父以忠义光史册,岂他宗所敢望哉!据《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统计,下博孔姓曾出任宰相一人:孔纬;节度使(刺史)六人:孔巢父、孔戣、孔戢、孔温裕、孔承恭、孔炅;位列九卿(少卿)五人:孔颖达、孔惠元、孔志亮、孔立言、孔温业。唐代下博孔氏九人任国子监学官《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畿辅通志·氏族志》(清雍正):深州孔氏,世居下博,明清两代有进士七人,举人二十三人,以孔尚(明弘治进士)、孔闻(清康熙举人)最著。《深州风土记·人物篇》(清·吴汝纶):下博孔氏自汉末孔扬迁此,至唐孔颖达、孔巢父,一门九刺史,三代五侍郎,为河北衣冠之冠。
文庙
下博孔姓后人多进士及第,尤以孔岑父一支最为著名。孔氏四十代孙孔纁、孔纬、孔缄兄弟三人都中状元,被称为孔门三状元。孔纬还曾为唐僖宗、昭宗两朝宰相。以“知君名宦”著称的孔巢父,少时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沔、裴政隐居山东泰安府徂徕山,史称“竹溪六逸”。官至陕华招讨使、御史大夫,为国捐躯(见《新唐书·隐逸传》)。唐国子祭酒孔颖达更是下博孔姓的翘楚,负责编撰的《五经正义》被钦定为科举考试标准。被誉为:道光列第,风传阙里。精义霞开,揆辞飙起。见《旧唐书·孔颖达传》。《宋史·孔承恭传》:承恭,深州下博人,孔子四十四世孙。宋初官至谏议大夫,以刚直称。
孔颖达公园
古代冀州衡水前马庄(孔贤庄)是孔氏后裔迁徙的一个重要节点。从历史记载上来看,现存孔子后裔皆为第十四代关内侯孔福子孙,孔福后裔仅三支传世,即第二十二代孔震、孔扬、孔潜。而孔扬、孔潜两人皆为冀州刺史孔郁之后。《深州风土记》载:孔氏世居下博,至唐末始有南迁者。据史料记载,下博孔氏后裔在唐末逐渐扩散至山东、河南,明代有迁江苏、浙江者。今衡水深州、武强、阜城等地仍有下博孔氏聚居村落。衡水下博孔姓是孔子后裔一支最大的外迁流寓族群,在长期迁徙过程中,散居全国各地,逐步形成了河北献县派、江苏丹阳派、岭南派、广东南雄派、河南洛阳派、江西临江派、湖南浏阳派等众多有影响的孔姓支派,在孔氏后裔的迁徙和传承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孔颖达公园
在古代的衡水,文化积淀深厚,儒学之风盛行,文化名家辈出,涌现了西汉董仲舒、孙敬、隋朝刘焯、北朝熊安生、隋唐李百药、盖文达等许多享誉天下的儒学名士。地处衡水腹地的前马庄,能成为孔氏郡望的发祥地,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下博孔姓本是孔子世家后裔,秉承着孔氏家族“诗礼传家”的家训和传统,与当地浓厚的儒学氛围和教育传统相契合,成为孔姓族人聚居和发展的理想之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下博孔姓族人不断创造辉煌和荣耀,涌现了像孔颖达、孔巢父、孔戣、孔纬等许多杰出的孔姓后裔,铭刻在了前马庄的深邃记忆中。衡水因下博孔氏定居而转型为文化地标,(《元和郡县图志》补遗)称:衡水之名,因孔祭酒显。直到元代,衡水孔贤庄(前马庄)仍是北方经学讲习中心。《河朔访古记》载:士人岁时祭孔公,习《正义》犹盛。
孔颖达衣冠冢
下博孔姓留下的文化印记永远镌刻在了这片土地上,儒雅基因代代传承,千年文脉世世延续。如今,当人们提及前马庄,依然会想起它曾作为孔贤庄的那段辉煌历史,以及下博孔姓所带来的荣耀与光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