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昧尽老余杭的气韵,最好选在落雨的黄昏。黄昏,有升腾的烟火,有归家的脚步。而雨水,却能浇灭喧嚣,还原最纯粹的在地生活。
晚高峰的洪流,在这里似乎变得不疾不徐。熟食店前,归来的行人会顺便买上几样。凤凰山路的饭店里,桌桌都坐满,热菜和冷雨,交织出独属于这里的别样安静。行走在安乐路,昏黄的街灯映照出孤独的宝塔,山下行人寥寥。起于市井,隐于人间,醇厚中透着缕缕亲切,平实中又带着那么点遗世独立,这种气质渗透在老余杭的里里外外。
“大走廊”、“新中心”、“第一区”,这些显赫的名头仿佛是说给外人,老余杭人对这些说法一点也不感冒。毕竟,他们有淡定的底气。老余杭作为县城的历史,已经超过两千年,屈尊为一个镇,才短短的数十载。曾经的风华绝代,依然写意在每一条街巷,呈现在百姓的举手投足。老余杭最荣耀的,还是“双千年古镇”的桂冠,这个独一无二的名词,足以说明一切过往。
在斗志昂扬的城西,老余杭的确是个另类。当周围一圈都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光鲜亮丽的霓虹时,老余杭却守着数十年如一日的面貌,不惊不乍,处之泰然。城市和产业的速度与激情中,老余杭俨然成为那个慢节奏的孤岛,映衬着与周边越来越大的反差。
现代化的场景,老余杭其实一样不缺。只是,再多的新界面,到了老余杭都会毫无违和地融入既有的场景中,成为镇街风情的一部分。老余杭也不乏外地人,但凡是新定居者,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本地人同化,以至于成为余杭风俗的新载体。
余杭的镇街中,只有老余杭的本土风情最浓,也只有老余杭才有这个自信。尽管繁华落尽,但是老县城的气场还在,历史的底蕴够深,千年的风华足够镇场。
漫步在潇潇暮雨的老余杭街头,会让人很安然,很自在,完全没有在未来科技城那样的慌乱。这里的人,也处处透着不易觉察的从容,他们不会轻易追随时光的步调,而是觉得,生活就应该是老余杭的样子。
雨夜的老余杭,适合一个人行走,时空在这里不曾幻灭,孤独的灵魂不会迷失,所有的不安都会被稀释。哪怕是美人迟暮,它的眼角依然挂着清风明月,心底永远藏着和煦安详。拥有足够阅历的老余杭,早已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它不够光鲜,却拥有上乘的质地。
通济桥畔,苕溪水声清晰,河岸灯火迷离。直街的拆除,成为几代人的遗恨。杂树间的老屋,始终不曾倾诉。往昔的盛景,早已不容辩驳。老屋守望的是,是河岸的重焕新生,是乡民的岁月静好。
在多数乡镇的街头,哪怕雨夜,也会透着一股躁动,店铺灯火通明,路人色匆匆,太多的青春能量有待释放。而老余杭,总是以和缓的步调示人,街市中满是生动的静气。
不做县城好多年,让老余杭痛失了太多的机会,几乎在所有的叙事中,都成为临平的陪衬。也正是县城地位的旁落,让老余杭避开了时代的锋芒,保留了一份任性。放眼城西,也只有老余杭早已被磨平棱角,朴实中尽是优雅大方。大隐隐于世,老余杭,本身就是繁华之中的隐者,它置身于红尘之中,却又屏蔽于浮躁之外。未变的容颜,曾经的依恋,那个楼宇并不巍峨,街巷绿树成荫,小巷面馆飘香的老余杭,对许多人,始终如初见般的惊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