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的不只是勇敢出发,
更需要有人能来救你回来。
当“逃离日常”成为越来越多人在夏季旅行中的集体默契,“保护”却往往滞后于“出发”。
新闻中屡屡可见的“被困沙漠拒付救援费”、“徒步被困景区无人施救”事件,不断提醒我们:出行变得热烈,风险也变得真实。
这一届游客不缺热情、不缺装备、不缺攻略,但当前出行场景正呈现出高频化、多元化的趋势时,市场上为用户提供“保护”——即时救援与医疗保障的商业化服务产品似乎仍属空白。
如何更及时地覆盖“事中风险”、更主动地提供“场景匹配”的支持?如何通过科技赋能与服务模式重构,打造具备主动响应能力的出行安全服务?
问题的答案,或许正是当下保险业践行“事前预防+事中保护+事后保障”全周期风险管理价值的重要契机。
供需脱节的“出行保护”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旅游、户外、极限运动的市场正在快速升温,但真正能托底这些风险的产品体系,并没有跟上。脱离之处在于,风险全周期管理的缺位。
风险规避可以通过攻略、经验来完成,遇险后的补偿有保险公司来兜底,但在现实的风险场景中,绝大多数人遭遇意外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我能收到多少钱的赔偿”,而是“我能不能活着出去”、“谁能现在来救我”。
另一方面,“有没有人来救”并不是唯一焦点,“谁来付救援费”也正在成为公共事件的新焦点。例如,直升机救援费用高昂引发争议、驴友山地被救后质疑救援费用合理性等。
此类事件往往将公共目光引向保险,但让公众和保险公司都感到遗憾的是,保险公司精专于事发后的医疗报销与定额赔偿,流程清晰、机制成熟,然而对很多出行人而言,他们遇险的第一时间,期待的不是赔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险是事后补偿,它虽然叫“保”,但它保护不了我。同时,一些极端场景、特殊情况也不在保险的保障范围内,这使得用户对“赔而无感”的产品越来越失望。从供给端看,真正能在关键节点“出现在你身边”的保险,也依然稀缺。
从行业角度看,保险产品的边界需要被重新定义:它不应只是一个静态合约,而应成为一个动态的安全服务网络;不能只是“赔付机制”,更应是“生活支援机制”;不该只是资产损失的兜底,更应是风险发生时的第一响应。
保险应该给人提供的是“保护”。在面对风险时,我们需要的,不是“等你出事之后赔你”,而是“在你遇险那一刻,真正有人能来”。
从“买份保险”到“有人能救你”
传统旅游保险的底层逻辑,其实非常“轻”。
它更像是一纸静态合同,在事故发生之后,兑现相应的赔付金额。但在当下这个出行高频、风险多元、场景碎片化的时代,仅靠“事后赔偿型”的保障模式,已很难承载人们对于“出门在外”的真实安全诉求。
尤其是在应对突发事件、复杂环境、极限运动等特殊情境中,真正能“来得及救、救得出人”的体系仍属稀缺。
这或许就是平安产险升级“平安行·出行安全守护计划”(以下简称“平安行”)的背景。它所试图填补的,是出行全周期风险管理的真空地带,让保险可以提供“保护”。核心逻辑是,它在传统“赔”的基础上,新增了两个行业级别的核心差异化能力:“救”得出人、“用”得上手。
首先是“救”。
“平安行”为此构建了一套以最快15分钟内启动的多点联动救援机制。用户遇险时,可以通过“平安行”直连专业救援队;根据场景调用“海陆空”三种手段,包括直升机、地面专业搜救人员、应急医疗转运。整个体系可连续投入72小时救援窗口,真正实现从信息上传到资源触发的无缝衔接。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传统保险大多“免责”或“自理”的滑雪、登山、潜水等高风险项目,“平安”行反其道而行之,围绕这三类场景推出“专项加购保障包”,覆盖减压病、高原反应、骨折、器械损毁、冻伤等细化风险,并配套专业救援服务,真正解决“没人来救、也没钱能救”的行业死角。
而相关的高昂搜救成本,比如直升机每小时飞行成本可达数万元,已被其内置为保障项,无需用户自掏腰包谈判,彻底打通了“能救、愿救、敢救”的链路。
一种新型责任观出现了:保险不是站在事故结果之后等待理赔,而是在风险爆发时,站到你身边来做事。
其次是“用”。
“用”意味着:不是非得出事,才能感受到保险。在旅途中,常见病远比重大事故更常见,中暑、感染、高反、拉肚子,都是旅程中真实却难以应对的问题。但这些日常状况,过去保险基本不予涵盖。
而现在,用户可通过“平安行”直接调动一整套可用服务:线上问诊、送药上门、异地陪诊、门诊绿通、医疗费用垫付等一站式医疗链路。特别是家庭出游,尤其带老人小孩的过程中,这种“医疗焦虑”往往被忽视,而在这一机制下能被极大缓解。
这让用户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保险不仅仅是为了不幸事件的止损,也可以提升旅途质量、让出行更安心的保障。
总结来看,“平安行”给出的不是一次单点能力的升级,而是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出行安全保障选择。它解决了两个行业级别的空白:第一,是“谁来救”的责任真空;第二,是“怎么用”的体验真空。
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不能靠单个用户解决,不能靠事后报案,更不能靠平台弹窗的一句“是否附加保险”。它必须是一整套响应逻辑、一站式服务系统。
保险,需要持续自我革新
如果说传统保险是为最坏的打算准备的补偿机制,那么“平安行”所代表的新一代产品,正在重新定义这件事。我们不再只是需要一笔赔款,而是需要一种真正能“出现在当下”的安全机制。
长期以来,大众对保险有两种普遍误解:一是“保险买了没用”,二是“真用上了就是出事了”。而这两种观念其实指向同一个问题,保险不参与生活、不出现于关键节点,只在最坏的时刻跳出来说:“我来赔你一点。”
但现在,出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人走进山野、走向水下、走入更不确定的环境;旅游正在去中心化,从传统景区走向小众目的地,从计划性转向“即兴式”;家庭出行、亲子旅行、自驾生活的兴起,也让“轻度健康风险”“异地服务刚需”成为新常态。
在这种结构性变化下,传统保险的反应速度、服务能力、覆盖逻辑都无法直击要点。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主动的、响应的、能用的、能救的保险。
而这背后,更深层的命题是:保险要不要承担更多?它能不能成为我们与这个高频风险世界之间的缓冲层?
“平安行”的出现,其实回应了这个时代的一个隐性焦虑。不是我们不相信保险,而是我们需要它提前一步来到我们身边。
在全民出行成为常态、极限运动走向日常、城市边界持续模糊的今天,我们终将走入一个“个人安全保障”要素化的时代。而当资源紧张、技术手段又尚未普及时,商业机制恰恰是可以托底的不确定性之一。
保险不再只是财务工具,它也可以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这或许是这款产品最具前瞻性的意义:它不只是多了一些保障项目、也不只是赔得快,而是通过产品、服务、机制三位一体,提供了一种“出行安全”的托底保障。
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发,我们终将需要一种方式,让自由不等于冒险,让远行也能托底。保险的真正意义,不是替你承担“万一”的代价,而是帮你守住“本来就该如此”的生活。
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你需要的不只是勇敢出发,更需要有人能来救你回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