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昭鲁河治理始于清雍正五年,历经多次修整,关键在炸深老鸦岩石滩。民国成立水利工程处,投工炸滩疏浚支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军民多次加固河堤、炸滩清淤,并修建水库控制洪通过持续治理,昭鲁河及其支水。至20世纪末,流水惠基本根治,保障了农田安全。
昭鲁河系洒渔河支流,由源于鲁甸县的三股小支流汇合而成:火德红(海拔2496.6米)的祭龙山滥泥箐水流入马鹿沟河,经砚池山东侧流入土主寺河,嘟噜山箐水流人嘟噜河,与土主寺河汇合,经牛头寨、柳树闸、板板房流入昭通境,至察拉闸,汇合桃源河为察拉河,至黄家坝注入洒渔河,岔冲冒沙井水流经铁家湾、丁家湾汇人察拉河。自鲁甸沿闸张家包包至昭通市老鸦岩河段称昭鲁大河,由民国20年(1931年)成立的"昭鲁水利工程处"命名。
昭鲁河全长32公里(鲁甸3公里,昭通29公里)由于源头高,水流湍急,下流河段地势低凹,溢口处有老鸦岩"过江石龙"梗阻,水流不畅,成为河害。18世纪20年代(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开始治理,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新中国才得到根治。
来源云南省贵州省全图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昭鲁交界处筑堤50余米,堤上建桥闸控制水量,致使鲁甸沿闸一带农田常遭水患,百姓多次诉讼未得解决。嘉庆七年(1802年)鲁甸人以水涨淹田为由,集众毁堤拆桥,7月9日,昭通人廪生李周上前调解,被鲁甸王安太杀害,昭属农民和鲁属"六甲"七户农民同时上诉。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省总督府召集昭鲁官绅会勘,决定修复堤埂石桥;王安太流配广西;上下河道由昭、鲁两县农民各自分段岁修。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修复堤、桥,并立碑记,称桥为"得胜桥",关水塘为"得胜塘"。
来源昭阳信息网
道光三十年(1850年)和成丰元年(1851年),昭通知县傅某(失名)捐资整修昭鲁河,并在下游修沟配坝。沟称"官沟",坝称"石龙坝"。坝筑于两崖之间,形如天生,人称天生坝。沟坝修成,洪水稍有宣泄。
咸丰十年(1860年)昭通知县孙廷仪查知旧圃街后海子河,每年有大量泥沙流入昭鲁大河,下令每亩出银一两,集资购买大沙坝民田建集沙围,在都济村开新河段,河口建滚水坝堵截流沙,减轻了下游堵塞。同治年间(1862-1874年)因民族纠纷,得胜桥桥闸被毁,下游洪息依然。
来源昭阳信息网
光绪五年(1879年),昭通知县荣昭主持治理昭鲁大河出水口石峡,采取"焚烧爆石法",从四川购进煤油(时称井油)数吨焚烧石滩,但未见效。后立碑命令禁开山场,凡高崖深谷一律封禁,永远不难在此采石,以免泥沙淤河。光绪六年(1880年)荣昭主持重建石桥,得胜塘更名为"斯仁塘"。并疏浚河道。
光绪十八至十九年(1892-1893年)昭通年荒,知府龙文采取以工代赈,清除河中泥沙,老鸦岩石滩并未得治。百姓讽刺说:"千把锄头万把凿,府公奈我石龙何?"。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龙文仍以工代赈,在得胜桥旁增建石桥一座,加速泄洪。
来源昭阳信息网
民国8年(1919年)遭灾荒,郡绅李湛阳与地方人士仍以工代赈治河,在浚河清淤中,发现水流不畅,多发水患,是因老鸦岩石滩阻塞,清除石滩是治河的关键。民国13年,滇中镇守使龙云回昭治丧,要求昭通知县符廷铨开凿新河(人称龙公河),要求鲁甸知县张瑞珂疏浚黄硝沟段(昭鲁界址),浚深河道2~4米,减轻洪水压力,昭通海边土洞洞至鲁甸桃源街子河段可以划船往来,曾一度发展了两县农贸。
来源昭阳信息网
民国1922年,驻昭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暂编第一团团长安德化(字恩溥)报经省主席龙云批准,成立昭鲁水利工程处,安任督办,历时3年,投资国币288824.6元,投工2664003个,开挖土方524000立方米,炸石方47600立方米,炸深老鸦岩石滩2米,同时疏浚所乐河、小龙洞河、中箐河、利济河、龙公河5条支流。第一次炸滩成功,泄洪护地50000余亩,昭鲁河两岸五谷丰登,百姓悦乐。安与昭通绅士联办昭通县民众实业公司,建成滇东北高原第一座80千瓦火电厂,在海边观音寺前招佃500余户,开发沼泽地成新田5000余亩,办成新民模范村(今永丰镇)。在村上建"平民小学"及"小医院"、办街场,发展昭通经济。
来源昭阳信息网
1950年3月3日,昭通解放,地、县党委、政府,把"剿匪与治河"列入重要议事日程,4月,驻昭中国人民解放军43师副师长雷展如,率于战1200人,用十字镐清除昭鲁河旧圃段阻水"气壳石"一层,保证通水。
1953年7月1日,昭鲁河上游骤降暴雨157毫米,祖家坝以下19公里河道东西两岸河水漫堤,受灾农田28000余亩,地委书记薛韬发出紧急动员令,动员昭通驻军和城乡机关干部、居民万余人出动抢险,苦战4昼夜,加高河堤1.5米,加宽1米,阻止河水继续漫堤,并开沟排水,使28000亩农作物得救。
来源昭阳信息网
1954年春,中共昭通县委发动第二次炸滩,由县建设科科长邓琏作指导,地区建设科干部陈盛海参与施工,在爆破物资十分缺乏的情况下,陈冒着生命危险自制炸药,依靠民工,炸深老鸦岩河滩0.5~1米。
1963年11月,第三次炸滩。昭通县委副书记赵庆荣任指挥长,农水科科长唐铭诚负责工地领导,工程分两段:都济桥至葡萄井以下,分别由永丰区与酒渔区民工负责,将5-7米的河底扩宽到13.5-15米。平均深度由0.9-1.7米,挖深,炸深至1.7-2.1米,都济桥至三善塘,昭通县水工队黄祖钧、姜雨清负责指导,由大山包、炎山民工施工,扩宽挖深河床。1964年5月完工。保证135~160立方米/秒洪峰流量安全通过。
来源昭阳信息网
1965年1月,土城乡锦屏、后海、沙坝、旧圃4村出动民工补堤10余处,砌高3.5米,顶宽1.5米的挡墙,总长1.5公里,护田3000亩。1967年春,组织3000民兵成立民兵师,县武装部政工科科长吕炳开任师长、县委组织部长沙尊明任政委,县水工队队长黄祖钧为工地负责人,童树荃、韦照华、童光惠等负责施工,从三善塘至海边段清淤疏浚固堤。
1968年冬至1969春,第四次炸滩,炸深毕家桥至杨家湾河滩,全长970米。1972-1974年,组织永丰、土城青年民工1000人,按高2.3米,顶宽0.5米,基脚深1米的规格,历时3年,支砌东岸挡墙20段、西岸32段,合计52段,总长7138.4米。
昭鲁河上游,由鲁甸县组织施工,1950年以来,二三年一小修,七八年一大修。1951年清淤加固,1954年大规模治理,将原河底宽3-5米扩宽到5-10米,新筑板板房无堤段约2.5公里。1956-1979年,在鲁甸县境内建成砚池山、李家龙潭、明楼3座水库,控制径流面积32平方公里,有力地削减洪峰,抑制洪流,中游,在昭通市境内建成库容1040万立方米,可控166立方米/秒洪峰流量的永丰水库和蓄水110、100万立方米的孔家湾水库及上荒冲水库,装机5台,总机容215千瓦,每年能抽提昭鲁河洪水:200~300万立方米洪水入永丰水库的永丰抽水站,1981、1982、1990年,先后在昭鲁河上建成高鲁桥、黄家坝、凤凰、三善塘电动手摇机械闸4座,改粉厂木闸为机械闸1座,既能防洪,又可抗旱。
1984年,昭通市水电局在牛角湾建河道管理所,管理昭鲁河支流锈水河、窑湾河、瓦窑河、中沟河、凤凰河、秃尾河、利济河7条河。1983-1986年,国家拨款100余万元治河,7河左岸砌档塘护堤总计16405.9米,右岸16181.6米。植护堤树10万株。
经过近3个世纪260多年的努力,使昭鲁大河及其支流终于根治,排除了昭鲁坝子百年水患。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史料,仅供参考,资料参考《昭通文史资料》、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个人收藏,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