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城(口)万(源)快速公路通车以前,连接重庆城口与四川万源之间的主要通达路径是走“木瓜口、坪坝、岔溪口、大竹河、庙坡场、荆竹坝、梨树溪”,行至万源市官渡镇接驳G210国道的一条老省道(编号S301),2013年升级成G347国道。这条路从万源市官渡镇赵家河村到大竹镇兰家坪村途中将越岭穿行大巴山南麓支脉——鱼泉山土垭子,而土垭子还是长江流域两条重要水系——嘉陵江与汉江(水)的分水岭。垭口东侧为汉江水系的任河、坪坝河等,西侧是嘉陵江水系的后河、白沙河等。任河作为汉江(水)唯一发源于大巴山南麓的支流,并经过城口、万源,使川渝两省(市)在汉江水系版图上也拥有了色彩渲染,造就其特色地理归属。
1981年版《四川省地图集.水系》分幅中,对四川境内汉江水系的颜色标注。主干为任河,流经了城口县城与万源东北部几座乡镇。众条支流呈网状汇聚。汉江水系(准确的说就是任河)川渝段流域面积4929平方公里①。
位于四川省万源市官渡镇荆竹坝村(原属梨树乡),G347国道旁的襄渝铁路大巴山隧道南口(老线)。该隧道全长5333米,是当年重要的控制性工程。隧道纵越川陕两省,北口连接陕西省镇巴县巴山镇。再沿着汉水支流“任河河谷”一路北行,途经紫阳县,抵达陕南安康盆地。G65包茂高速公路在铁路隧道西侧并行穿山。
一列火车从隧道内呼啸穿过。2009年襄渝铁路复线开通后,原老线承担下行列车通达。G347国道也从这里开始盘绕越岭鱼泉山。此距土垭子14公里。
土垭子隧道,全长约260米,跨越了汉江(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穿过隧道后由万源市官渡镇进入大竹镇(同一县级政区内,分属两大水系)。
土垭子隧道东侧建有观景平台与汉、嘉分水岭标识碑。四周群山逶迤,峰峦叠翠。
G347国道从土垭子观景台一路盘绕下山,过庙坡场,约16公里抵达万源市东北部重镇——大竹河。大竹河,今行政建制为大竹镇,距万源市区50公里。这里原名“蒿枝坪”,早在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的明孝宗时期),已兴集建场。相传清代康熙年间,因老街中段禹王宫院内(今镇政府)长有一株直径约一尺的大竹子而得名②。另一说法为:有两根大竹子斜长横跨任河两岸,如遇涨水,人们可以竹为桥跨渡,便将蒿枝坪改称大竹河③。但无论哪种说法,都与“竹子、河道、通行”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对应。清代大竹河属绥定府太平厅第十保,所辖5个甲;民国改属万源县第十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川陕边界创建根据地,大竹河设有乡级苏维埃政权。1934年9月-1935年2月,为城口县苏维埃政府驻地。红军撤离后,复归万源县,并设置大竹区。1950年建立新政权,1958年改设大竹公社(保留区公所),1984年恢复乡治,1986年撤乡升设大竹镇,九十年代初又撤销了区公所。2020年庙坡乡被撤并,整体划入大竹镇④。
大竹河西场口,场集房屋依任河岸边坡丘修筑,与河道形成较大落差,岸边坡崖上穿插有少量耕地。
大巴山系南麓余脉——木王山、九龙山、金盘梁、野猪尖围峙于大竹河场集四周,海拔均在1500以上。全境山奇水险,异石林立,壮观秀美,地形环境为“凹状”。古有“八景诗”赞曰:“大竹头上一朵莲,二龙抢宝火焰山,石人下河照明镜,葫芦吊在井前面”⑤。任河穿纵场集,聚落分跨河道两岸呈线状延伸,周围原有采煤、制茶、藤编等工厂⑥。
横跨任河两岸的大竹河场集,初夏枯水时节,河道水浅,漫滩大面积裸露。在短时间作为户外亲水休闲的好去处。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版《万源县志.卷二.营建门.乡镇》(刘子敬 编撰)对“大竹河”的文字简述,赶场时间仍与现在一样(每月逢农历二五八日)。大竹河毗邻川陕界,又有任河水运相通,便成为了南北物贸特产的重要集散地,如陕西棉花入蜀、本地药材出川等各项功能业务都会在这里进行集散或开展交易,亦属万源历史上“五大市场”之北路核心。商人群体除四川本省外,还有来自陕西、湖北、甘肃等地,各类型会馆、商号纷纷落户大竹河,民间俗称“小武汉”。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版《万源县志.卷一.营建门.河流》(刘子敬 编撰)对任河航运的文字记述:大船自汉口、襄阳、安康溯汉水干流西行,到达紫阳后,再换乘小船进入支流任河,然后往东南方向运抵大竹河。任河自大竹河场集以上,包括城口县城在内的河道因水浅、滩多、狭窄,尚无长距离通航条件,水运航程的末尾端(‘幺滩’概念)就是大竹河。如果要到城口,只能在大竹河进行水陆换乘转运,使其商业氛围更加热闹繁荣。有了人口、产业带来支撑,除日常食宿外,也会出现一些娱乐活动,如清末明初,川剧社团——“鸣春阁剧社”就曾多次在大竹河场上演出,为山里的人们带来传统文化盛宴⑦。
本卷文献右段所提到的“老鸦滩”,按照“平(坪)坝河、岔溪河入之(汇注)”的方位描述,应该就是现在城口、万源交界处的岔溪口。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版《万源县志》配套舆图中对大竹河的位置标注。
民国及以前,大竹河地区的物资输出,主要靠水运,川盐和达县(今达川区)的黄表纸从宣汉官渡(今新华镇)起运,靠人力肩负翻越荆竹山、翀天观、马鬃岭和羊跳岩等高山峡谷120多公里至大竹河,再水运至陕西或湖北,城口县西北部和万源北部的桐、茶输出也是由大竹河水运出境。湖北、陕西的棉花、布匹、安徽的药材(茯苓、砂仁、黄连、白叩、槟榔、地黄)和花椒经水路运至大竹河后上岸人力和畜力中转各地。时称“一条黄龙出川去,一条白龙进川来”,就是指黄表纸由大竹河转运入陕西,陕西的棉花经水运至大竹河经销。清代咸丰年间始有外商往来,在大竹场镇设商号、建会馆,中街码头悬有“万商云集”木匾。1921—1948年,大商号有“通益”号、“怀记”号、“盛兴协”号、“长发”号和“兴顺”号。其中程长发的“长发”货栈和“兴顺”货栈均设有经理、账房先生,约数十人至百余人。任河上樯接帆连,每天往返航行木船300余只,船工和运力每天出人达2000余人次,年货运吞吐量10000吨左右,可以说是市场繁荣、生意兴隆。三峡轮渡通行后,出入任河的物资有所减少,食盐、棉花、黄表、红茶、药材仍然经过此地。1930年前后,军阀征战不休,军饷捐税重,大商号陆续撤走,除“美华公”号和“既和祥”号外,多是有两三只木船的中小商人到市场收揽货,一般不设号口,货物载满即离去。1939年,民国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投资,由紫阳县县长胡启明在大竹河设“通益”盐号,有木船100只,每天运出食盐10万余公斤。1948年,西北盐务局为销售青钾盐,禁止川盐入境,大竹盐路终止运营。大竹生产茶叶,年产茶叶约20万公斤。城口西部的平坝、黄溪河、修溪坝、冉家坝等地的茶叶,均由大竹中转出境。场镇有500余户2000余人,经商的有208户950人。正街和油房街设有粮食、牲畜、山货竹木、肉食禽蛋市场,经营纺织、饮食、旅店、编织等商业和手工业的遍布街面。街上往来贸易者熙来攘往,肩担背负,摩肩接踵。1949年,过境物资中断,外商减少,市场开始衰退⑧。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发动“宣(汉)达(县)战役”,攻占了城口县境西部的坪坝、庙坝、双河、沿河、周溪、明通等场镇。1934年6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反击川军“六路围攻”作战,又攻占了城口县城二十多天。1934年9月15日,川陕苏区正式设立“城口县苏维埃政府”,但此时城口县城已被川军重占,红军的苏维埃政府驻地便选择在了任河四川境内最大、也是最热闹的水陆商贸码头——万源大竹河,并一度划归城口所辖(包括土垭子东面区域)。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陆续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结束,大竹河复归万源县。1935年6月,国民政府统一四川行政后,打破原有军阀防区制,在全省设立了十五个行政督察区(今地级市前身),万源县所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达县),城口县划归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万县),至此城口脱离“川北”政区辖境,转隶“川东”政区范围,从而也奠定了城口在1997年划归重庆直辖市的沿革基础。
在这幅“川陕革命根据地区域图”中,城口县苏维埃政权所辖万源东部与城口西部众乡镇场集,包括今大竹、钟亭、白果、庙坡、坪坝、庙坝、沿河、双河、中溪、高燕、巴山、高楠、左岚、周溪、明通等等,但不包括今城口县城。
自大竹镇沿着G347国道溯任河上游行驶,约15公里抵达万源、城口川渝省际交界处——岔溪口。当任河流至岔溪口,主河道也折行转往东北方向, 过巴山镇、龙田乡,再到城口县城。这一带自然地貌“高峡耸峻,谷深幽纵”,空间环境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特征,周围“多山地,少田园”。
岔溪口任河上游方向(东面,巴山镇、城口县城),河流冲蚀切割山体构造成了V型谷。公路(X028县道)由此前往巴山镇13公里。巴山镇目前修建有渝东北第一大水利设施——巴山水电站,蓄水后已规划打造了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岔溪口地名来历,重点突出了一个“岔”字,按照字面释义结合词语衍生,即:”分岔的路口”,而且这里水陆皆“分岔”。任河两条支流——坪坝河与岔溪河在此汇注干流,形成“三河”水系岔口;G347国道(城万老公路)又在此三向分岔:北到巴山镇,南达沿河乡(继续往南可接驳城万快速公路),不仅涉及河道节点,也在省(县)域交界位置形成了公路枢纽⑨。
岔溪口“聚三河,建两桥”,图为横跨任河干流的G347国道岔溪口大桥,全长73米,宽7米,高17米,跨径65米,为单拱跨度。1982年5月建成通车⑩。图右树木那里是坪坝河汇入任河的河口。
坪坝河,汉江水系任河一级支流。发源于重庆市城口县南部旗杆山,流径由东南往西北,过茶垭(罗家庙)、庙坝、坪坝等场集,在岔溪口汇注干流,河长48千米,流域面积401平方公里,沿途落差大,流程短,无长距离通航条件⑪。
城口县设立在岔溪口大桥东端的欢迎门坊,门坊西端还写着城口地名来历的对联词句——“据三省之门户故名城,扼四方之咽喉而称口”,字迹早就模糊不清。过了门坊也并非进入城口县实际辖境,只是公路(G347国道)养护管理属于城口县交通单位,路边房屋建筑仍在万源市境内。根据桥头地名信息,岔溪口又称作“叉溪口”。路牌指向仅标注了国道主线(东西走向)与桥头西端的巴山镇路口(北向),沿河乡路口(南向)在桥头东端,并连接了一座跨越坪坝河的公路桥梁(Y010乡道),往南过河后才进入城口县(基层建制今属沿河乡红岩村)。但无论万源还是城口,居住在两侧的村民们早已打破行政界线,往来密切频繁。彼此不仅是友好邻居,而且大多数家庭之间都存在着亲戚关系。城口的孩子经常会来万源岔溪口的商店购买零食,然后又与万源的孩子一起分享、玩乐,万源的孩子追逐嬉闹跨过坪坝河,去城口孩子的家里串门、吃饭,看电视。如果大人不在家,相互照顾是很常见的事情。边界人文带来的烟火气,在这里得到真挚体现。
岔溪口大桥西端,四川省万源市居民点,因公路走向而形成的Y字型带状小聚落,今由白果镇钟亭坝村(原钟亭乡)所辖。聚落临靠石灰岩山峰,地质灾害隐患较大。
任河下游方向(西)与北岸的四川万源辖境房屋。岸畔因汛期受上游流水冲积,众多卵石、砾岩等杂质物体堆覆形成了河漫滩,枯水期则大片裸露。
岔溪口大桥西南方向约300米处,是岔溪河汇入任河的河口。岔溪河又称“中溪”,发源于城口县沿河乡迎红村(原中溪乡/村)白芷山,流径由南往北,河长20公里,河道上窄下宽,无长距离通航条件⑫。图中前方那座高尖山峰地处任河南岸,岔溪河口西侧,属于万源辖境。
从Y010乡道溯岔溪河而上(南),3公里到达沿河乡场集。沿河乡位于城口县西北部36公里,因聚落沿岔溪河岸呈线状分布,故名⑬。明末这里曾发生过战争,据《明史·张令传》载曰:“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二月,‘大败(张献忠义军)玛瑙山,走岔溪,千江河,令复与副将方国安大破之’,即此”⑭。到清代嘉庆年间已成集市,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由绥定府太平厅(今万源市)划入新设置的城口厅,时属九保四甲。民国初年属城口县西区坪坝乡团;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属城口县第三区坪坝联保;四十年代分别属坪坝乡八、九两个保。1953年从坪坝乡析分设立岔溪河乡(目前乡政府所在地也叫做‘岔溪河’),1956年岔溪河、文家岩两乡合并成立沿河乡。1958年组建沿河公社,1984年恢复乡治,2001年中溪乡撤销并入沿河乡⑮。
清代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版《城口厅志.卷四.山水》(刘绍文 编撰)对“岔溪河”的文字简述,当年岔溪河作为一条自然水道,傍河而建的场集聚落也已形成。本文献中提到的“阳岸”所指“南岸”(按照华夏传统方位概念‘山南水北谓之阳’),但古文献毕竟对实际地理勘测有局限性,亦将岔溪河汇注的干流说成了“坪坝河”。
结合专业地质层面,岔溪口所处“大巴山弧形冲断构造带”,(石灰)岩溶河谷风貌,配套生态环境,为观光旅游提供了景观基础。周边乡村的笋竹、菌菇、木耳、蜂蜜等丰富物产,可以通过吸引外来农投资本,打造加工类产业链。让投资者在僻静的大山里依托资源,积蓄发展,拓创生产价值,也为本土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个人曾在2019年4月初来过岔溪口探寻,那次也写过一篇图文记录,此行是第二次。
岔溪口的旅游指向牌上,出现了一些城口县的景区标识,如“方斗坪传统村落(石板顶房屋)、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溪人民公社旧址”等。
2016年版《重庆市交通旅游地图集》34页分幅中的城(口)万(源)交界区域。但此图上对岔溪口、老神腔两个小地名均未标注,个人进行了文字添加。不过这版地图却将岔溪河标注成了“李家河坝”,而李家河坝只是沿河乡红岩村所辖居民点。距岔溪口东面约2.5公里的老神腔,是G347国道城口与万源的政区边界点。
老神腔坐落在坪坝河北岸峡谷内,城口县一侧今属坪坝镇三湾村所辖,周围无农户房舍。相传古时有位年老的测字先生居住在此,精通堪舆,测算准确,进而寄托村民信仰,深受百姓尊崇,故名⑯。
城(口)万(源)县域以山崖一侧的溪沟断裂带为划分,雨天沟内跌水奔涌,飞瀑倾泻,一旦冲毁路面将阻断国道日常通行,亟需加强汛期在自然灾害方面的应急管理。路边临河处是坪坝河生态保护告示牌。
坪坝虽然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但为了获得地名上的“直观印象”,即在老神腔国道边界点设立了这块欢迎标识,还将县域专名省略,直接写乡镇专名。老神腔距坪坝场镇12公里,城口县城32公里。
影像地图中的任河、岔溪口、坪坝河、老神腔以及城(口)万(源)边界线标注示意。在2013年城(口)万(源)快速公路通车前,往返城口与万源之间的汽车都会路过岔溪口,那阵子人来车往,热闹拥挤,如今仍旧回归山野之沉寂。
文尾备注——
① 1999年《巴蜀江河辞典.汉江水系.任河》 229页
②~⑤ 1984年《四川省万源县地名录.大竹区.大竹公社》167页
③~④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四川省万源市大竹镇 词条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卷.达县地区.万源县大竹镇》588页
⑦ 万源市人民政府官网:“大竹‘鸣春阁剧社’的兴衰” 万源市史志办 刘理福
⑧ 万源市人民政府官网:“历史上的五大市场” 万源市史志办 刘理福
⑨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重庆市城口县岔溪口 词条
⑩ 1995年《城口县志.交通.公路桥梁.岔溪口桥》277页
⑪ 1999年《巴蜀江河辞典.汉江水系.坪坝河》230页
⑫ 1982年《四川省城口县地名录.自然地理实体.岔溪河》280页
⑬~⑮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 词条
⑭ 国学迷网站.历史地名.岔溪 词条
⑯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重庆市城口县老神腔 词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