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翠鸟,@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周末到
谁说观鸟非得跋山涉水?
成都市中心
就藏了个“鸟类乐园”!
坐标:文化公园,走起~
自由穿梭的野生留鸟
在钢筋水泥间安家
奏响城市生命乐章
黑天鹅一家子
在这里优雅巡游
呆萌鸭鸭们在线营业~
快来公园
偶遇这些“小精灵”吧!
在开始我们的公园观鸟之旅前,先来科普一个小概念:留鸟。它们就像城市的“永久居民”,一年四季都栖息在同一个地方,不随季节迁徙。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你都能在城市公园里发现它们的身影。
而那些养殖的鸟类,则是公园的“特邀嘉宾”,为城市生态增添了别样风采。
它们不随季节迁徙
一年四季都在我们身边
以下这些鸟儿
很可能就在
你下次逛文化公园时遇见
△普通翠鸟,@公园市民观察员钟亦工
识鸟特征:
佛法僧目翠鸟科精灵,体长掌心大小16cm,却披着彩虹战甲:头顶墨绿披风,背羽炫目钴蓝,耳后自带“白豆耳机”,眼下描着蓝黑闪电纹!
△普通翠鸟,@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观鸟趣事:
在文化公园,你常能邂逅这抹灵动的翡翠——普通翠鸟,这里是城市里不可多得的宝藏观鸟地。
它常静立水边枝头或石头上,目光如炬,一旦发现小鱼,便如离弦之箭般俯冲入水,是技艺高超的“捕鱼达人”。作为淡水生态质检员,它只定居清澈活水区,羽色折射水质好坏。中国全境可见这抹会飞的翡翠(西北除外),同时是国家“三有”保护物种,即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黑水鸡,@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识鸟特征:
湿地小精灵·黑水鸡别名"红骨顶",是秧鸡科成员,是三有动物。自带撞色美学,通体黑紫战袍镶白边,嘴基和额甲是亮眼的红色。全国水域皆可见,尤其爱藏文化公园的荷塘芦苇丛——尾羽一翘露出白斑,像举着投降旗的潜水兵。
△黑水鸡,@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观鸟趣事:
看!公园水域的黑水鸡家族现在有三只大两只小,其中两只毛茸茸的小家伙正是今年夏天新孵化的惊喜!
别看它名字带“鸡”,它可是游泳、潜水好手。常在挺水植物丛中穿梭觅食,发出独特的“咕咕”声。虽是无危物种,却是淡水生态的天然质检员,池塘有它=水质优等生!
△白头鹎,@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识鸟特征:
最常见的城市鸟之一,中国中东部"土著留鸟",爱在公园组团蹦跶。头顶醒目的白色,背部灰绿。 "叽叽喳喳"的熟悉鸣唱常伴耳畔。头顶标志性的白色羽毛如同莫西干发型。
观鸟趣事:
活泼的白头鹎是公园灌丛和枝头的常客,它们偏爱浆果与小虫,是公园里最活跃的"气氛组"。
△白胸苦恶鸟,@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识鸟特征:
名字奇特,鸣声似"苦恶、苦恶"!它常在近岸的茂密水生植物中低调穿行,白净的脸颊和胸脯是它的名片。生性机警,常闻其声难见其影,是水边的"神秘隐士"。
观鸟趣事:
白胸苦恶鸟生性害羞,常在近水的芦苇丛、灌丛中活动。它们对水质要求极高,是典型的“品质控”。
△黄苇鳽,@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识鸟特征:
鹭科苇鳽属的“西装绅士”!身披黄褐羽衣,胸配黑斑领结,金瞳配绿脚,飞羽如泼墨。它的黄褐色羽毛完美融入枯黄苇丛,只有捕食时才闪电般伸出长脖.东亚湿地常客,有鸟中“长颈鹿”之称。
观鸟趣事:
晨昏时分常见它沿浅水区慢步,用蓝黑色长喙精准刺捕小鱼。当人类靠近时,它会瞬间凝固成“雕塑”,只有眼珠转动,堪称自然界的“一二三木头人”冠军。
△白鹭,@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识鸟特征:
鹈形目鹭科中型涉禽,黄趾如金,繁殖期眼先粉红、头背饰羽飘逸。13种白鹭属鸟类中,大白鹭/小白鹭等4种通体雪白。栖长江流域及亚欧非浅水区,昼捕鱼虾夜栖林,群飞时似流动的云河。
观鸟趣事:
在成都文化公园的前湖边,常见它们优雅地漫步,如同水岸边的白衣仙子。常在浅水处踱步,伺机用长喙精准刺捕鱼虾。飞翔时姿态舒展,是城市中的一道清新风景。
△夜鹭,@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识鸟特征:
夜鹭:夜鹭常在黄昏和夜晚活动(白天也常见)。体型较大,头顶至背部深蓝灰色,翼和尾羽灰色,腹部灰白。眼神略显“呆萌”但捕食迅猛。
夜鹭亚成鸟:还没换上成鸟的“蓝灰色西装”,全身布满棕褐色斑点,显得灰扑扑的,体型也已不小。它们常常在白天也站在水边树丛中休息或练习捕食。
△夜鹭亚成,@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观鸟趣事:
白天常集群栖息于高大乔木上,黄昏时分倾巢而出捕食。它们有独特的“抛饵诱鱼”技巧——将昆虫或羽毛丢入水中吸引鱼类靠近。公园里常见到棕褐色羽毛带斑点的亚成鸟,与成鸟形成鲜明对比。
△黄头鹡鴒,@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识鸟特征:
黄头鹡鸰被称为“湿地精灵”,虽然体型不大,只有十几公分,但其艳丽的黄色头部和胸腹部在湿地环境中格外醒目。
观鸟趣事:
黄头鹡鴒栖息河沼草甸,以蚊蝇/蝗虫等为食,是控制农林害虫的生物多样性守护者。它们常在岸边或浅水处快速奔走,尾巴不停地上下摆动,像在跳着轻快的踢踏舞。
△鹊鸲,@公园观察员刘老师
识鸟特征:
黑白分明的“小绅士”。鹊鸲体型如画眉,雄鸟身体大部分为亮黑色,腹部和翼斑为醒目的白色,常高高翘起尾巴。鸟鸣声婉转多变,能模仿其他鸟类叫声,也被誉为城市中的“琴师”。
观鸟趣事:
它们不惧人,是公园里亲近人的黑白小精灵,常在草地、灌丛甚至建筑物附近活动,捕食昆虫,非常适应城市环境。
△红头长尾山雀,@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识鸟特征:
小巧玲珑的“小毛球”!是雀形目长尾山雀科的本土留鸟,它们体型娇小,头部栗红色,脸颊纯白,背部灰色,腹部白色带栗红色纵纹。
△红头长尾山雀,@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观鸟趣事:
红头长尾山雀喜欢成群活动,在公园树丛间敏捷地跳跃、倒挂,发出细碎悦耳的“滋滋”声,是活泼可爱的“小精灵”。
△麻雀,@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识鸟特征:
人送外号"家雀儿",堪称鸟界劳模!头戴栗褐色小帽,脖系黑羽围脖,身披棕褐条纹衫,翅膀还自带两道灰白羽斑。体重不到俩硬币(20-26g),却能飞遍亚欧大陆,更在中国全境"买房定居"。
△麻雀,@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观鸟趣事:
杂食小精灵,平时吃谷粒草籽,养娃时变捕虫能手。机警得很,稍有动静立刻飞走。全球数量庞大(近2-3亿只),爱蹭吃蹭住人类附近,是城市生态链的重要成员。
△珠颈斑鸠,@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识鸟特征:
遇见“珍珠围脖”的邻居!它就是珠颈斑鸠,城市公园的常客!看它颈侧那圈醒目的白色珍珠斑,配着粉扑扑的肚皮。身长不到一尺,体重比苹果还轻点。它们超适应人类环境,从平原农田到城市绿化带都能安家,是中国南方至华北常见的留鸟。
观鸟趣事:
虽然顶着“珍珠项链”,却是低调踏实的“原住民”,目前种群无危。下次散步,留意下这位“珠光宝气”的邻居吧!
在成都市文化公园
有这样一群
可爱的“土著居民”
一年四季扎根于此
△黑天鹅,小红书网友@六横一竖
识鸟特征:
澳大利亚籍"红唇美人",通体缎黑羽配烈焰红喙,喙尖自带V形白金镶边。栖居湖泊湿地的优雅候鸟,素食派钟爱水草藻类,是文化公园的明星家族。
△黑天鹅一家,@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观鸟趣事:
作为公园特别引进的“园宠”,它们最爱在荷花池巡游,黑丝绒般的身影在粉荷绿叶间格外醒目。有趣的是,黑天鹅实行“一夫一妻制”,繁殖期时会选择隐蔽的水域筑巢共同筑巢、轮流孵卵。在文化公园,常能看到天鹅爸妈带着灰绒球般的宝宝游水,温馨画面吸引无数镜头。
△鸭子, @公园市民观察员钟亦工
识鸟特征:
雁形目“水上小坦克”,扁嘴带锯齿,脚蹼划水快如艇!船形身材披羽绒,是公园的 “清洁小队”。这些养殖的家鸭品种主要以水生植物和藻类为食,能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观鸟趣事:
绿头鸭、斑嘴鸭等是公园的常驻“萌物”,它们性格温顺,常成群结队悠闲游弋,或笨拙地梳理羽毛,带来无限生趣。它们不怕人,是小朋友认识水鸟的“启蒙老师”。
观鸟小贴士
△黄苇鳽,@公园市民观察员同富明
1
时间: 清晨或傍晚是鸟类最活跃的时段。
2
地点:文化公园前湖区域最佳,公园的水边、树林、灌丛附近也是观察重点区域。留意树梢、水面、浅滩、荷花丛。
3
装备: 带上望远镜(双筒望远镜即可),能让你看得更清晰又不打扰它们。一本本地鸟类图鉴APP也很有帮助。
4
举止: 保持安静和耐心!动作轻柔缓慢,避免鲜艳衣物。绝不投喂野生鸟类,让它们保持自然觅食习性。尊重距离,不要追逐或惊扰。
“公园荷塘月色石碑旁,观鸟“法师”常驻!欢迎路过聊聊,一起发现鸟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