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晋蒙交界处,一座雄关巍然屹立,它北倚古长城,西临苍头河,扼守要冲,俯视苍生,气吞山河,千百年来,它见证了胡汉和亲,金戈铁马的激情岁月,体恤了晋商艰苦创业,驰骋异域的激荡胸怀;记录下一代代背井离乡走西口人的心酸和忧伤。
进入右玉杀虎口,但见长城逶迤绵延,新修的关城高大巍然,汽车代替了昔日的骆驼商队,从关城底下呼啸而来。广场之上有康熙帝雕像,骑着战马,眺望远方。身后是右玉县博物馆,馆内图片从右玉远古到现在,一一展开叙述,彰显着杀虎口这一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博物馆右侧就是当年的西口古道,通顺桥依旧是当年模样,坚固的石板,深深的车辙,仍然可以感觉到当年商队走西口,闯天下的豪迈。
杀虎口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北依雷公山、庙头山,两山之间是开阔的苍头河谷地,万里长城由东北向西南延伸而去,像个半圆形围墙将杀虎口围在里边,东西两侧山岭崖陡壁立,苍头河由南向北贯穿其中,构成一道宽200多米,长3000多米的天然关隘。明王朝为了抵御北元的残余势力的袭扰,遂设置九边,明长城穿杀虎口而过,一时间古堡、烽燧林立,气势壮观,特别是杀虎口段,砖石砌面,筑有城楼、望台等很是壮观,杀虎口成为外长城的重要关隘。
杀虎口作为外长城一代雄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杀虎口古称“参合口”,也称“西口”,历代叫法不同。唐称“白狼关”,宋名“牙狼关”,明称“杀胡口”,清改“杀虎口”,民国叫“杀虎关”。《朔平府志》载:“长城以外,蒙古诸蕃,部落数百,种分为四十九旗。而杀虎口乃县直北之要冲也,其地在云中之西,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称为险要。”杀虎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双方争战的焦点,历代王朝都在此屯兵遣将,设置防守。
《诗经•风》中,就有《出车》描述杀虎口一带抗击外敌的诗歌:“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旗旌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猃狁作为北方早期少数民族,经常袭扰边境,中原王朝派出边将奉命征讨。
右玉一带在战国时期属赵,赵孝成元年(公元前265年),赵国就派重兵驻守雁门一带,戍边大将李牧曾多次从这里出击,抵御匈奴的进犯。秦为“善无县”,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大将蒙恬率军驻守防御匈奴。
汉代大将李广、卫青、霍去病也曾从这里挺进大漠,驰骋疆场,最终封狼居胥,百代流芳。汉代苏武持节从杀虎口出使匈奴,自知一路凶险,前程未卜。作《别妻》,留下“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的悲怆之诗。王昭君出塞途卧羊山顿生悲痛之心,马蹄踌躇不前,留下“立马皆不发,盘石成蹄窟”的传说。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发丁男百余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即今右玉境内的苍头河),一旬而罢。”炀帝作《幸北塞》:“鹿塞鸿旌驻,龙庭翠辇回。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呼韩稽颡至,屠耆接踵来。索辫擎膻肉,韦鞴献酩杯。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领兵从杀虎口出塞,消灭突厥20余万众。为了庆祝这一大捷,唐太宗李世民写下了《饮马长城窟》:“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明代,由于蒙元残余势力的袭扰,杀虎口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杀虎口和右玉城做为明王朝北部军事要塞,战火不断,特别是明正统至嘉靖年间,曾多次从杀虎口出兵征战,抵御蒙古瓦剌、鞑靼南侵。明隆庆四年(1570年),双方化干戈为玉帛,蒙汉“互市自此开始,杀胡堡、得胜堡、新平堡(天镇)马市重新开放马市,每当互市期间,鞑靼人“每日蜂聚堡城,任意流连,信宿不去”。
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杀虎口成为清廷后勤基地,战略地位虽然没有明朝时期重要,但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康熙帝西征凯旋,在杀虎口设宴请西路军有功将士,杀虎口成为清廷后勤基地。从1690年开始,随着康熙皇帝西征,杀虎口已成为运送粮草的大本营,从康熙、雍正、乾隆先后出兵平定西北叛乱,杀虎口成了供应大军粮草的后勤基地。
山西商人看准机会,随军贩送粮草,杀虎口作为华北进入西北地区的门户,是中原与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清政府不仅在此驻兵操练防守,也在此设税关,清极盛时期,关税日进“斗金斗银”,政治、经济同时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
杀虎口商贾云集,南来北往,成为北方最大的商埠。达到了“谁跨明驼天半回,传呼布鲁特人来。牛羊十万鞭驱至,三日城西路不开。”的盛况。康熙帝统一了蒙古诸部,南北一家亲,“杀胡口”的名字带有破坏民族团结的意思,康熙帝为杀胡堡题名,改“胡”为“虎”,真可谓“恩波洵不遗穷谷,帝力高深未易名”。
1925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虎口”,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多峰为杀虎关镇守使。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遂沿袭自清朝以来的俗称,改名为“杀虎关”。
历史上的杀虎堡地处繁华要道,随着商贾云集,一度人口骤增,极盛时住户达3600户,近5万人。各种衙署、庙宇、学堂、牌楼遍布堡内外,宫观寺庙共有50多座,其繁华远近闻名。军事和商业两大原因,让杀虎口繁荣至极。商贾云集,车水马龙,豪商巨富,坐拥荣华。在京包铁路尚未开通之时,杀虎口仍是中原和漠南的通衢要道,以众多的人口,兴隆的商业,发达的文化,星罗棋布的古迹而远近知晓。
杀虎口见证了金戈铁马、烽火狼烟,沧桑玉帛,世道兴衰,民族融合……如今,作为抵御外敌的雄关险隘,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功效,掩映在一片绿洲之中,历经岁月洗礼,斑驳破旧,但仍可见其雄伟的气势,瑰丽之风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