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成
小时候在成都,因为家住南门,行动轨迹就只在皇城坝以南,往西走到青羊宫,往东去到望江公园。皇城以北,从东到西,基本上没有盖上脚板印。
大约1957年,全家人从锦江坐船过河,走瘟祖庙、指挥街到盐市口,再坐1路公交到梁家巷,然后步行到昭觉寺“春游”,我才算是跨过成都的东西中线,来到城北。
那时的昭觉寺,清风雅静,几乎只有这一家人在里面转;没得斋饭,也无茶水,自带凉粉锅魁过晌午。
其实在城内,就有两座寺庙:文殊院和大慈寺,但小时候从未去过。
第一次去文殊院,已经是1967年或1968年,但不是去烧香拜佛,而是由朋友带路,进文殊院买电子元件!?
原来,十年内乱刚开始时,破“四旧”,除少数文物转移到大慈寺内成都博物馆,文殊院基本被“洗白”。庙子空起,就变成了积压物资处理门市。东郊的电子厂矿,纷纷佔领了各个大殿和两边客堂、五观堂。无线电爱好者纷至沓来,好不热闹。自然,没见到一个菩萨。
后来,不知何时,这些门市又全都搬到城北城隍庙;七十年代初,我已在城隍庙买电子元件了,此是后话。
大慈寺为啥没被洗白?是因为1958年9月1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组建成都市地志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成都市博物馆前身),馆址设于大慈寺内。
文殊院何时又恢复成寺庙,不得而知。但有资料提到:1985年,成都市政府拨款安置,文殊院由僧众接管,恢复传统丛林制度,成立寺庙民主管理委员会,将寺院管理纳入正轨。
第二次去文殊院,已是2013年,也不是要去烧香拜佛,而是去文殊坊游玩,顺便从小山门进了文殊院;结果走进了文殊院的东半边,偏偏错过了西半边的寺庙殿堂,也没见到菩萨。当时,大约是寺内不能烧纸,寺外街边,都是烧香烧纸的,把个红墙煍得黢黑。

近日,终于正二八经地走进文殊院,㮟㮟角角转啰个遍;这一转,才晓得文殊院才是成都市最大最全的古廟(还没去过大慈寺,不晓得是不是更大)。

文殊院街上,街南照壁正对街北山门。进得门来,就是天王殿,两侧除常见的四大天王外,左右还有金刚力士各一尊。金刚力士是佛教守护者与力量的象征,也被称为“哼哈”二将、门神。天王殿正中供奉弥勒佛坐像,与他背靠背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两侧分别是护法的孤独长者和祗陀太子。

天王殿两侧,与大多寺庙一样,是钟楼与鼓楼。钟楼内的大铜钟,重4500多公斤。

天王殿之后是三大士殿,供奉观音菩萨,左右分别是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

大雄宝殿供奉铜铸释迦牟尼佛,佛前还有32臂观音像一尊;佛左右侍立迦叶、阿难二尊者。

佛教的捍卫者韦陀菩萨铜像,高2米,铸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童颜将军形像,与众不同。

大雄宝殿之后是说法堂,传戒、讲经之所。殿内供奉药師佛,左右供奉十八罗汉;殿内上方嵌有康熙帝书“空林”。

藏经楼上层是储经处,下层是佛事活动场所;供奉缅甸玉佛一尊;中壁供奉“狮子吼”彩绘一幅,象征佛教智慧。

在藏经楼内左右两侧,分别有两室门窗紧闭。从左侧门缝窥视,是金光闪闪一座小塔;这里存放的是唐玄奘顶骨舍利;从右侧门缝窥视,是银光闪闪一座小塔,这里存放的是佛陀骨舍利;谌称镇寺之宝。

在文殊院西半边,从小山门进去,迎面就是千佛和平塔。该塔建于1988年,初衷是宏扬佛法,维护和平。塔壁镶嵌999尊浮雕佛像,底层中央供奉一尊铜铸释迦牟尼像,合计千尊佛像。

塔侧有碑廊,保存清代以来皇室、仕宦、名人题咏及历代大师佛语墨迹石刻。

碑廊以北,有玉佛殿和圆通殿。 后面的三圣殿,供奉阿弥陀佛;左右两侧是阿弥陀佛之胁侍: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

在寺院的最北端,1997年建造的文殊阁,体现了现代化的寺院建筑特点。占地面积1,000m2,地下两层停车场,地上一层是文殊讲堂,有大型的视听讲堂,第二层是佛教图书馆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第三层供奉青铜铸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及信士父母的莲位。可惜不能随便进出,没拜成文殊菩萨。

文殊阁旁,还有个地下世界,是逝者安息的地方,听说“房子”已经满员了。

寺院东侧放生池,乌龟打堆;寺院西侧是茶园,游客坐满。

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605 ~617 年),相传是隋文帝儿子蜀王杨秀的宠妃 “圣尼” 建的,最开始叫信相院。五代的时候改了名,叫妙圆塔院,宋代又改回信相寺。明崇祯十七年,毁于兵火。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重建,称文殊院。因康熙帝御赐了 “空林” 匾额,文殊院又称 “空林堂”。
现今,院内有大小300余尊佛像,很有文物艺术价值。据说, 院内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佛经、文献上万册,如院僧先宗等3 人于每日清晨刺舌取血、书写的“舌血经书”;明神宗的田妃绣的千佛袈裟;清代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可惜,这些都不是随便展示的寺宝。
文殊院不愧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从文殊院出来,少不得在街对面整一碗酸辣旋子凉粉,外加一碗甜水面;辣呼(儿)辣呼(儿)又辣呼(儿),嘴上辣个红圈圈(儿)!巴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