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然,天津人,35岁,做互联网设计,家里的“主厨担当”,对吃这件事有点执念。
媳妇是理科生,逻辑很强,带着我们七岁的女儿,三个人,暑假开车去了趟甘肃武威。
说实话,甘肃我本来没多大兴趣,觉得是黄土、高原、风沙、牛羊肉……结果武威这地方,真把我整懵了。
我们是自驾过去的。
天津到武威,单程一千七百多公里。
媳妇头两天还在吐槽,说不如直接飞兰州玩个马踏飞燕。
但我死磕着要感受“河西走廊”,非得一路开。
车窗外的景色,变得特别慢。
越往西走,路边树越来越矮,天越来越蓝,风吹在脸上也没那么闷了。
武威刚进市区,看到路牌上写着“凉州”,我脑袋里突然蹦出来初中历史课本上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还真有种穿越的感觉。
说实话,武威这个名字,我小时候就觉得挺酷的,带个“威”字,像武侠小说里那种大将军的地盘。
到这儿一看,城市不大,但气场真有点特别。
这里东靠中卫,西接张掖,南临青海,北面直接就是腾格里沙漠。
地理位置太妙了,说是河西走廊的“咽喉”,一点都不夸张。
武威的历史到底有多深?
这地方其实是中国西部历史最厚重的一块。
以前叫“凉州”,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镇。
汉武帝时期设的武威郡,名字就是“武功军威”,那会儿西域大都护府也设在这儿。
司马迁、班超、张骞这些历史名人,都和这里有关系。
你走在武威老城区,随便问个出租车师傅,他都能给你讲出三国时代凉州牧和羌人造反的故事。
我们去了一趟西夏博物馆,里面陈列的文字、壁画、陶俑,全是西夏王朝的遗存。
女儿问:“西夏王朝是什么?”我愣住了,半天没答出来。
只记得金庸小说和那句“西夏一品堂”。
媳妇在一旁查手机,给我们科普了一通。
武威的历史,真是厚得像锅底,越扒拉越有东西。
武威的城市气质,低调得有点过分。
我本来以为武威会很“西北”,结果到了发现,这城市既不像兰州那么热闹,也不像张掖那种五彩斑斓。
它像个穿旧军大衣的大哥,外表冷静,心里其实很柔软。
街道宽敞,路边不怎么堵车。
市中心的新华街,晚上九点以后人就少了。
我们住在人民广场附近,一出门就是一排老梧桐树,树皮斑驳,像是见过很多事的样子。
有一晚带娃去夜市,买了串烤羊肉。
老板是回民大叔,手脚麻利,笑得可憨厚。
女儿想吃甜的,他直接掏出一块“凉州酥”,让我尝尝,说是本地特色。
我一口咬下去,外皮很脆,里面是芝麻和核桃,甜度适中。
媳妇说像小时候姥姥做的“江米条”,但更香。
当地人生活节奏很慢,喝茶、下棋、聊家常,没什么大城市的焦虑感。
甚至有点像天津老城区,散漫得很舒服。
我原来以为武威就是戈壁、沙漠、风沙大。
结果我们去的那几天,市区空气特别好,天很蓝,阳光很强烈。
早晚温差大,白天三十度,晚上十七八度,穿短袖都觉得有点冷。
武威的绿化挺多,市区里有好几个公园。
早上起来去西郊公园遛弯,看到好多老人在跳广场舞,音乐是特别老的那种“回娘家”。
女儿在草地上追蝴蝶,居然还被蜜蜂蜇了一下,吓得一直往我身后躲。
有天傍晚,我们开车去了雷台汉墓。
这里出土的那个“马踏飞燕”,全国文物界都知道。
我小时候就看过这个青铜器照片,没想到真品就躺在雷台景区的展馆里。
展厅里有个讲解员小姑娘,声音特别温柔,她说:“武威是‘天马故乡’,这只马飞起来的时候,脚下踏着燕子,象征着速度和自由。”我突然觉得,这地方的气质,跟这件文物好像,外表冷静,内里有一股不可抵挡的劲头。
武威的美食,真的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以为到了西北就是牛羊泡馍、手抓羊肉,结果这儿的“凉州拉面”居然比兰州牛肉面还有特色。
汤底更清,面更筋道,牛肉片的香气很足。
女儿吃一口就说“像天津大碗宽面,但比家里做的还劲道”。
我点了碗“臊子面”,汤底红亮,微辣,臊子里有土豆丁、豆腐、胡萝卜,味道特别接地气。
最让我惊喜的是“蒸饺”和“酿皮”。
蒸饺皮薄馅多,羊肉一点腥味都没有,蘸着辣椒油吃,太香了。
武威的“夹沙包子”我以前没听过,尝了一口,里面是红豆沙,外皮略带咸味,甜咸结合,很奇妙。
媳妇最爱“牛奶醪糟”,温热的奶香混着甜酒味,喝一碗,晚上睡觉都香。
夜市上的烧烤,绝了。
烤羊排、烤土豆片、烤馕,配一瓶“武威啤酒”,夏天的晚上就该这样过。
老板还推荐了“驴肉黄面”,我一开始以为开玩笑,结果是真的。
面条筋道,驴肉酥烂,汤底浓郁。
女儿嫌名字怪,死活不吃,我和媳妇一人一碗,吃到见底。
有个小插曲,媳妇对蒜过敏,结果武威的菜普遍都爱放蒜。
每次上菜都要提前和老板沟通。
老板娘每次都特别配合,还会多放点香菜,说“这样更香”。
武威的生活节奏,简直让人“养生”。
我在天津习惯了快节奏,来武威的第一天就觉得这里时间好像变慢了。
早上八点多,街上人还很少。
我们去老城区买早点,卖油饼的阿姨还在慢悠悠和邻居聊天。
媳妇说:“这地方节奏太慢了,适合养老。”我点头,觉得她说得对。
武威人很热情,但都不太张扬。
打车的时候,司机师傅会主动给你介绍哪家牛肉面好吃,问你要不要去看“白塔寺”,还会给你推荐本地的葡萄酒。
是的,武威还有葡萄酒产业。
我们在凉州区郊外,看到大片葡萄园。
司机说,这里的气候特别适合种葡萄,甜度高,酒香浓。
媳妇买了两瓶本地红酒,晚上在酒店小酌一杯,味道真不输进口货。
武威这趟,我心里蹦出来五个大问号:一,武威到底算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为什么这里的历史感这么浓,而周围的城市反而没那么有存在感?
二,武威的牛羊肉为什么没有一点腥味?
是气候的原因还是养殖方式特别?
三,“天马飞燕”的故事到底有没有历史根据?
还是后人杜撰的?
四,这里的葡萄酒和农业产业,真的有全国那么厉害吗?
五,武威的美食是不是每个西北人都骄傲推荐?
我真心觉得,这里的味道完全不输那些大城市的网红店。
写了这么多,其实是有点感慨。
武威不像大城市那么张扬,也不搞网红打卡,但它的历史、人情和美食,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如果你有机会路过河西走廊,别只想着张掖丹霞、敦煌莫高窟。
武威,值得你停下来,走一走、吃一吃、聊一聊。
说不定你也会像我一样,带着一串疑问,带着一肚子满足感,继续向西。
这就是我们的武威之行,真实、琐碎,又充满意外。
期待下次还能再来,专门为了那碗臊子面,和一壶“武威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