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里东北角曾是天津卫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许多胡同的命名与衙署有关,下面由东向西介绍一些胡同,由于历史久远,难免有不准确之处。
东门里二道牌坊
1、经司胡同,北起仓廒街,南至东门里。天津卫是漕运汇集地,明朝设经历司衙署管理漕运,老百姓称之为经司衙门,后在此建民宅成里巷,便以经司胡同称之。胡同内有天津文庙的藏书阁,也称兰卍字会,老城里拆除时得以保留,现存于城厢东路一街区静德花园小区内,为私人会所。
兰卐字会遗址
2、旧津道,南起东门里,北端不通,清代天津道衙门所在地,以其为中心东西两侧分别建有箭道,1912年衙门拆除,建成民宅成为里巷,以旧津道命名。东西两侧箭道也成为民居,分别称为道署东箭道和道署西箭道。
3、小井家胡同,在经司胡同附近,南起铁匠胡同,向北转西至经司胡同。
4、白衣庵胡同,北起北马路,南至双井街,中与龙亭街、展家花园相交,因胡同内的白衣庵而得名。
5、双井街,位于展家花园南侧,三义庙西侧,因巷内有两眼水井而得名。
6、财神殿东胡同和财神西胡同,清初此地建有财神殿,后在庙宇周边建房形成胡同,东边的称为财神殿东胡同,西面称为财神殿西胡同。财神殿东胡同,东起卞家小胡同,西至财神殿西胡同,财神殿西胡同的西边是沈家栅栏。
7、沈家栅栏,北起北马路,南至户部街,因清顺治年间沈姓官员在此建房形成胡同。
8、仓廒街,明朝在此建仓廒存漕粮,后形成街道而得名,西起北门里,东至东马路附近的文庙,中与小洋货街相交。
文庙
9、仓门口胡同,因位于仓廒大门位置而得名,北起仓廒街,南至东门里,西侧是仓门口教堂,现在仍保留了原建筑。
10、拴马桩胡同,东起拴马桩东胡同,西至日升当胡同,明代此地有木桩,运送粮米车辆马匹均拴于此,故称拴马桩胡同。
11、日升当胡同,北与卞家前胡同相连,南至东门里,中间与拴马桩胡同相通,清光绪年间,商人吴日升在东门里开设日升当铺,胡同位于当铺东侧而得名。
12、卞家前胡同,清光绪年间,天津巨贾卞荣卿在仓廒街浙江乡祠一带建卞家大院,前面空地逐渐形成胡同,称之为卞家前胡同,北起乡祠一条,向南转西至双利园胡同,东侧与华昌胡同、公善胡同相通。卞家大院西侧的小胡同,称为卞家小胡同。
13、公善胡同,东起拴马桩东胡同,西转北至卞家前胡同,南通日升当胡同。
14、公议胡同,北起拴马桩胡同,南至东门里,因原有公议水局设于此,形成胡同。
15、崇志胡同,原名孙家胡同。东起仓门口,西转北至孙家北胡同,中段向北分支至县阁前街。
16、户部街,东起乡祠东街,西至北门里,因明清时期的户部机构得名。
17、乡祠东街,东起双井街,西至户部街,清康熙年间旅津浙江同乡建乡祠,在乡祠东面建房形成里巷故得名。
18、县阁前街,东起仓门口,西至运署西街,清雍正年间在此设府置县,县署东侧有文昌阁,此街位于阁前,故称之县阁前街。
19、县阁东胡同,东起卞家小胡同,西至仓门口,北通县阁北前街,南至东门里。
20、运署西街,东起县阁前街,与沈家栅栏相邻,西至北门里,南与孙阴阳胡同相连。
21、孙阴阳胡同,是由看阴阳宅的孙姓风水先生,在此建房形成胡同,南口在东门里,北口在运署西街,西侧有孙阴阳实胡同,东侧通孙家北胡同。
22、官银号菜市街,北起北马路,向南呈人字形分成东西两路,东至葫芦观,西至菜市南,是老天津卫人买菜和水产品的地方,现在的官银号已移至东马路古文化街一侧。
23、三义庙街,东起官银号菜市街,向西折南转西至三义庙街,因胡同内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庙宇得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