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藏兴趣#离开常州,我的下一站是无锡。但在无锡之前,我还有一处地点需要访问,这就是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
从常州博物馆到太湖北岸的阖闾城遗址博物馆,距离在50公里左右,需行车一个小时。我行车进入太湖范围,有很长一段距离是在湖岸公路行驶,前行之时,左边山色,右边水光,风景十分优美,可惜此时尚是初春,许多树木还没有发出新叶,如果是春末夏初,应该更为漂亮。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建在太湖之滨,建筑造型舒缓流畅,恍若破壳而出的凤凰,寓意 “凤凰涅槃”,象征着阖闾城在2500年后获得重生,再现辉煌。我进入博物馆访问,也便有了这一篇文字的材料。
01 阖闾其人
阖闾城,顾名思义,就是阖闾建的城。那么阖闾是什么人呢?估计很多人知道他,但我在这里还是要介绍一下。这位是春秋晚期的大名人,原名公子光,是吴王诸樊之子、吴王寿梦长孙。吴国在吴王寿梦在位时期开始强盛。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他最赏识小儿子季札。寿梦死后,前三个儿子诸樊、馀祭、馀昧相继即位,四子季札却无心王位,所以馀昧病故时就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僚,这就是吴王僚。阖闾对此大不认同,认为自己是寿梦长孙,按道理应该传给自己,于是暗中招纳贤能,准备夺回王位。
吴国疆域变迁图
吴王僚五年(前522),楚国逃亡之臣伍子胥投奔吴国,阖闾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伍子胥知道阖闾想自立为王,就将勇士专诸推荐给他。吴王僚十二年,兴兵伐楚,阖闾在吴王僚班师回朝的庆功宴上,派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吴王僚,此即著名的“专诸刺王僚”故事。
吴国铸造的青铜剑
阖闾夺得吴国王位后,广纳人才,任贤使能,任用伍子胥为行人(外交官)、伯嚭为大夫,共同参议国事。阖闾亲自召见军事家孙武,孙武献出自己的军事著作兵法十三篇,阖闾因此拜孙武为将军。阖闾还命伍子胥主持修筑阖闾大城,设置守备,积聚粮食,充实兵库,为称霸诸侯作准备。
经过几年的努力,吴国不断发展壮大,百姓丰衣足食,乐于为国家而献身。此后阖闾开始把重点转向军事,让孙武训练吴国的士卒,以适应与中原诸侯国作战的需要。一切准备就绪后,阖闾首先把矛头指向楚国,从阖闾三年到十一年(前512~前504)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霸。
吴王子光戟
吴王阖闾十九年夏,阖闾兴师伐越,越王勾践带兵在欈李(今浙江嘉兴南)抗击。越军初战不利,越王便让犯死罪的囚徒走到吴军阵前,举剑自尽。吴军因此放松防备,越军趁势攻击,在姑苏(今江苏苏州)大败吴军,阖闾被越国大夫灵姑浮斩落脚拇指,被迫还师。
吴国青铜器:几何纹双耳青铜簋
阖闾不久后终因伤重而死,葬于今天的苏州虎丘山,临死前立太子夫差为吴王。吴王夫差二年(前494),吴国在夫椒(在太湖之中)击败越国,攻入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派人求和,伍子胥认为应灭掉越国、以除后患,夫差却志得意满、答应求和,并令越王为之服役。伍子胥屡谏,吴王夫差却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掉吴国。
02 吴地的几座阖闾城
《史记》中说阖闾命伍子胥建“阖闾城”,但其准确位置究竟在哪里,各种史料都语焉不详。进入21世纪以来,吴文化探源考古研究日渐深入,对于阖闾城的位置也有各种见解。
一说认为淹城遗址是阖闾城。淹城遗址位于在江苏省武进县湖塘乡淹城村,发掘证明,该城始建于春秋末,战国后废弃,使用年代很短。城址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子城呈方形,周长500米;内城呈方形,周长1500米;外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2500米。另外还有一道外城郭,周长3500米。其城墙系用开挖城河所出之土堆筑而成,现高3~5米,墙基宽30~40米。三周护城河平均深4米左右,宽30~50米,最宽处达60余米。
淹城遗址现状
一说苏州木渎古城是阖闾城。2010年在苏州西南部山区木渎、胥口一带发现一处春秋晚期的超大型都邑遗址,包括1座大城、1座小城和5座小型城址。大城略呈马鞍形,在西北隅和东南隅各有30米宽的城门遗址。城墙外侧发现有护城河,宽25~86米,平均深度为1.5米左右,未见内城河。
小城位于大城的东北隅,略呈狭长的三边形。在大小城内残存着许多大小不等的矩形台地。其中大城内的一处台地长260米、宽120米、高1.5~2.8米。在大小城内发现的5座小城堡应具有军事防御作用。大小城的城墙系采用版筑技术层层夯筑而成,构建年代为春秋晚期。由于历史上著名的吴宫遗迹姑苏台、馆娃宫、采香径、香水溪等都在木渎一带,周围又多春秋遗址和高等级墓葬,因此专家认为这座新发现的春秋古城遗址是吴国的都城吴大城。
木渎古城位置图
一说认为无锡阖闾城,也就是地处无锡与常州交界的春秋时代古城遗址为阖闾城。这座城址在武进雪堰乡城里村与无锡胡埭乡湖山村之间,占地约100万平方米,为春秋晚期城池遗址。城址呈长方形,城中段有残存城墙相隔,形成东西两个方形城区。东城较小,西城较大。城墙均系夯土筑成。
03 无锡阖闾城的考古成果
最后的这个无锡阖闾城就是我前去访问的古城遗址。2007~2008年,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无锡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阖闾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考古调查和钻探,调查范围包括城址周边、闾江水系、胥山和胥山湾,确认了阖闾城遗址大城的存在。
无锡阖闾城位置图
考古调查中,钻探发现并确认了春秋晚期的城墙、城内的高台建筑、陆门和水门,弄清了内城东、西二小城内建筑基址的布局、道路,还发现了已全部掩埋于地下、面积约2.94平方公里的外城,即大城;并在外城东北的龙山上发现了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城。遗址的大城、东城、西城和高台建筑的年代均为春秋晚期。
无锡阖闾城出土的原始青瓷碗
阖闾城最外围为大城,其平面近长方形,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400米,面积约2.94平方千米。城外有长方形环壕,环壕转角近似直角,为人工开筑。大城城垣地表部分已被毁,仅在大城西南角位置发现宽约34米的城垣基础。大城中部以城垣分隔为东、西二小城。二小城的北墙已不存,两城间的隔墙和南墙保存相对较好,高1~4米,墙基宽30~32米,均为堆筑而成。二小城的环壕也基本完整。
西小城的北半部有一道东西向的土垣,将西城分为南区和北区,南区发现有4处坐西朝东的春秋时期大型高台建筑群遗迹,其中一座长约70米、宽约35米,为特大型建筑遗迹;北区发现一处西北-东南向的大型建筑及水井等遗迹。东、西两城间和西城的南、北两区间各发现陆门1座,东、西城陆门处发现有长约10米的道路。西城的南面发现水门两座,其中一座水门两侧有成排木桩,推测阖闾城的水系为引闾江入大城,形成城外环壕及城内水系,流出阖闾大城后汇入太湖。
无锡阖闾城出土的原始青瓷带把罐
考古调查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从而完整地复原了文献中伍子胥造筑的阖闾城。调查的另一重要成果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城遗址周边的龙山石城和胥山湾,从而完整地复原了阖闾城的防御体系。
阖闾城遗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防御体系,符合春秋时期都城的建制。阖闾城范围内明显存在东城和西城两城格局,与《越绝书》记载的“阖庐(闾)之时,大霸,筑吴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相吻合。
根据调查中采集的文物标本,阖闾城范围内的文化遗存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然后到商周时期的马桥文化,一直到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这里出土过出土青铜剑、编钟等王室级器物,采集的陶片最晚到春秋晚期,正与阖闾(前514~前496)的年代相吻合。综合上述,阖闾城遗址的等级规模、年代布局同历史文献相合,专家们确定阖闾城遗址就是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建的都城。
无锡阖闾城出土的青铜武器和工具(左起:斧、锛、臿)
当然,这一结论并不排斥苏州作为吴国政治中心的地位。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春秋中期,吴国的首都可能在今无锡梅里(泰伯城),阖闾时期(前514年后)政治中心迁至姑苏(苏州木渎古城),春秋末期可能形成苏州与无锡双都制,苏州为行政中心,无锡阖闾城为军事要塞;至于淹城,则可能是吴国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城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