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作为文旅消费高峰期,各地知名参观地点、旅游景点的预约名额也越发紧俏。对于预约不到的一些游客来说,“来都来了”,花钱从“黄牛”手里购买本是免费的门票成为其无奈的选择。一张国家博物馆的免费门票,竟被炒至198元高价!令人错愕的是,在国博门外随机受访的30位游客中,仅2人通过正规渠道预约成功。免费惠民政策,竟异化为“黄牛”牟利沃土,“技术插队”公然践踏着公平秩序。
“黄牛”产业悄然升级,技术加持构建灰黑壁垒。昔日单打独斗的“黄牛”,如今已蜕变为分工明确、技术武装的庞大产业链:专业团队研发抢票程序高效攫取公共资源;信息收集者编织游客身份网络;线上线下分销渠道环环相扣。当实名预约制遭遇“技术黄牛”的降维打击,单纯技术防御已显捉襟见肘。面对“魔高一尺”,技术治理虽不能少,但想要实现“道高一丈”还得多措并举。
司法利剑终出鞘,“成本困局”有望破冰。以往行政处罚力度疲软,“黄牛”违法成本过低致使其如韭菜般割而复生。可喜的是,法治重拳正逐步落下。北京警方近日打掉一技术“黄牛”团伙,嫌疑人因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被刑拘。多地亦开始以刑事犯罪定性类似案件。司法震慑力正强力提升其违法成本,此方向须持续强化:各地司法部门需统一案件定性尺度,磨砺侦查能力,以严惩高压态势挤压“黄牛”生存空间。
“斗牛”更需“疏源”,破解失衡方为治本之策。“黄牛”横行表象下,是周期性供需失衡的深层病灶。热门场馆承载力与公众高涨需求间存在显著鸿沟,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因此,除“堵”住黄牛,更需“疏”通渠道:线上预约不应成为唯一入口,探索线下预留票、分时段动态放票等多元分配方式,使门票惠及更广泛人群,压缩“黄牛”倒卖缝隙。
长远观之,扩容提质是根治“预约难”的终极答案。公众甘冒隐私泄露风险高价求票,正是对优质文旅资源的渴求投射。唯有博物馆、景区持续“上新”更“上优”,提升接待能力与服务质量,方能让“不虚此行”的选择遍地开花。当公共文化供给真正丰盈普惠,“黄牛”市场自然萎缩凋零。技术加持的“黄牛”固可一时钻营,但法治利剑的寒光与资源供给的阳光,终将合力刺破这一畸形的灰暗产业。(久泰平)
来源:中国吉林网
初审:张楠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